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威海市第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晕眩 玲珑 隐天蔽日 众说纷云
B: 潦草 委缩 见异思迁 轻飞漫舞
C: 倾刻 装潢 指手画脚 锋芒必露
D: 褪色 迅疾 含辛茹苦 千锤百炼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科普巨著,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情趣盎然。
B: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里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 消息是常见的新闻体裁,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D: “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句子的主干是:“山中的老人喝泉水。”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也不张扬。
B: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 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D: 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和一枚勋章,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4、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窗(fēi) (qǐ)丽 戏(nüè) 惟妙惟(xiào)
B: 庇(yìn) (xuān)昂 (zhù)存 叱(zhà)风云
C: (pǐ)好 (zèn)害 (xiàn)菜 扣人心(xuán)
D: 蓬(ɡāo) (shěn)笑 (cānɡ)俗 无动于(zhōnɡ)
5、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 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 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D: 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秋思”是题目。“天净沙”是曲牌名,与这首元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
B: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和下文游子心碎肠断关系不大。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西风”与“古道”相互映衬,使道路更见苍凉。
D: 这首元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景情的交融中构建丰满的意境。
7、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增其旧(制度)
B: 树林阴(遮盖)
C: 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D: 有亭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
8、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恶性事故,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生产措施。(把“提高”改为“完善”)
B: 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对科学家们研究古代的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把“两千多年前”调到“新出土的”后面)
C: 这次地震,灾区99%的农房受损的原因是缺乏建筑施工技术和防震意识造成的。(删去“造成的”或“的原因”)
D: 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互换位置)
9、将下列句子组成句意连贯的一段话,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是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上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阅读还是低质量阅读?

⑤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 ②④①③⑤
B: ①③④⑤②
C: ②④⑤③①
D: ①④⑤③②
10、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B: 单纯以“学以致用”的多寡来定义教育的成功,未免有失偏颇。(应在“成功”后加“与否”)
C: 当下文化发展呈现出庸俗化的格局,看起来热闹,但是什么也没留下。(应把“格局”改为“形态”)
D: 北京市鼓励乘客合乘出租车以解决出行时打车难。(应把“打车难”之后加“的问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________;“风正”,________
( 2 )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________

②回倒影________

引凄异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 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D: 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城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溃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五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故行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徐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辨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⑦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⑧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⑨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⑩徐先生的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挪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⑪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給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袁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⑫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 1 )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着脸


( 2 )徐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凶”,你能说一说徐先生的“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 3 )第④段中“糟糕的情形”指什么?徐先生的“正当防卫”又是出于怎样的心理?
( 4 )你如何看待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一事?
( 5 )选文第⑩段中,“咬牙切齿”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在表现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 6 )选文第⑪段,从给“我”删改作文的内容上看,你认为什么样的作文会得到徐先生的推崇?
( 7 )统观全文,第③段中对徐先生相貌、习惯的丑化描述是否与后文“我”对先生的欣赏、敬慕之情相矛盾?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汉热干面

李佩红

①“等你好了,我请你吃热干面。”

②这句写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漫画上的话,顿时让我这个新疆人泪目。它就像在说请新疆人吃拉条子,一听便能找到自己的根。

③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热干面里有长江的味道、黄鹤楼的味道、汉正街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武汉人对热干面的热爱,像孩子迷恋妈妈的怀抱,与其说是一种日常习惯、一种无可名状的喜欢,不如说是一代代人沉淀在骨子里的文化。

④我最早知道武汉是从毛泽东的诗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知道“一线”即京广线,“两江”即长江、汉水,“三镇”即汉口、汉阳、武昌,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知道武汉与四.川、陕西、河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湖北九省相通,是龙兴腹地、九州通衢之地,也是多年以后的事了。但我知道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字缝里渗出水雾似的旷古悲情。我还知道汉正街,是因为读池莉的小说。仅此而已,这是我对武汉的全部认知。我的生活圈子在中国西部的新疆,祖上三代也找不出一个武汉的亲戚,武汉这座城市一直在我的视野外,就像一个陌生人。

⑤时间的指针“嘀嘀嗒嗒”走到2005年。

⑥那一年我儿子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几经商量,确定选择湖北荆州长江大学。去学校看望儿子必经武汉。那是我第一次去武汉。游过黄鹤楼,逛过汉正街、汉江路步行街,我已累得腿脚发软。随便找个小食摊儿坐下,正不知吃啥,一位手拿锅铲、身穿围裙的中年男人热情地说,妹妹,来碗热干面吧,来武汉不吃热干面等于没来。

⑦我拿出新疆人的豪爽回应,好,来一碗。

⑧他的街边店挺简单,一个小推车,推车上放着各色调料,旁边烧一大锅滚水,一张小矮桌,几把小凳子。在我之前已有几个人坐在那里吃着热干面,不知是辣的还是烫的,他们嘴里直“呵呵”喘气,让我想起爷爷顺着碗边喝玉米糊糊的样子,那种满足感,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了,只有眼前这碗饭,用现在最时尚的话说就是“吃出了幸福感”。我站在摊位前,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男人抓起一大把不知上面抹着什么油光光的熟面投入笊篱,再把笊篱放进滚水里,没一会儿就把烫热的面倒进碗里,将麻油、榨菜丁、虾皮、酱油、味精、胡椒、葱花、姜米、蒜泥飞速地舀进碗里,动作老练而精准,最后将调好的芝麻酱浇到面条上,搅拌均匀,并很体贴地问我,辣椒要多还是少。

⑨我一向胃弱,不敢吃太多辣椒,忙说,嘎嘎的一点。

⑩嘎嘎的一点。他重复着我的话,虽然没听懂但已经意会。我们俩都笑了,他的笑容像武汉大学的樱花般灿烂。

⑪第一次吃热干面的感受太强烈,以至于十五年之后,舌尖仍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那种香喷喷、热乎乎的味道。

⑫2013年再去武汉,热干面自不可少。它物美价廉,顿顿吃也不烦,像新疆凉皮子,是百姓的吃食,最接地气。热干面吃得多了,自然能吃出微妙的差别。

⑬蔡林记的热干面在武汉名声最大,是武汉家喻户晓的老字号。他们家的热干面,爽滑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未食而乡情浓浓,诱人食欲;食之则香飘四溢,回味无穷”。蔡林记热干面的黑芝麻酱非常香醇,我爱吃这种黑芝麻酱拌的热干面。除此之外,长子热干面、三毛热干面、蔡明纬热干面在当地也都家喻户晓,且各有各的特色。

⑭在武汉,我最喜欢随意转悠,遇到一个小摊儿,看着顺眼,肚子也正好需要,便坐下来吃上一碗热干面。有的香辣,有的咸香;有的面软,有的面硬。对我而言,每一碗热干面都是我与这个城市永不重复的相见,无论怎样,每一次遇见都是此生最好。

⑮离开武汉后我再没有吃过热干面。在家尝试着自己做,但均以失败告终。食物与一方水土有着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如落在笔端的文字,词节再精准,也很难描摹内心的微波。

⑯2020年,疫情的变化与发展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热闹繁华的武汉变得凄苦而清冷。但在一个网络视频中,一个小店儿仍在卖着热干面,在店面和顾客之间搭一块滑板,将做好的热干面装在饭盒里,再放在滑板上轻轻往前一推,快递小哥在另一端接住,热干面就通过这种方式送抵武汉人家,让普普通通的武汉人内心天地辽阔、万物蓬勃,在淡定与焦虑中咬牙挺住,等待疫情结束推门迎春。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只要热干面还在,武汉的春天必将如期到来。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6日第14,有改动)

( 1 )文章以“武汉热干面”为线索,写了哪几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2 )第①②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热干面里有长江的味道、黄鹤楼的味道、汉正街的味道、母亲的味道。

②我们俩都笑了,他的笑容像武汉大学的樱花般灿烂。

( 4 )作者为什么喜欢热干面?
( 5 )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只要热干面还在,武汉的春天必将如期到来。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一段路,这一回我觉得很短,另一回又觉得很长;同一件事,有时我觉得有趣,有时则感到乏味;某个时候我什么都能做,换另一个时候又什么都不想做……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脆弱的玫瑰”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