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余江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新冠疫情冲击全国,各大城市响应号召,百姓令行禁止,造成了春节期间万人空巷的场景。各行各业在短期内都受到了巨大打击,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和零售业首当其冲。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少护士正值豆蔻年华,脱下防护服的脸却满是压痕和汗水让人倍受感动。我们相信,疫情总会有过去的一天。到那时,春暖花开,否极泰来,我们在樱花树下弹冠相庆


A: 万人空巷
B: 首当其冲
C: 豆蔻年华
D: 弹冠相庆
2、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扬州古城保护和利用的12个字原则: 、扬其韵、铸其魂。“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这种 的“扬州理念”,早已植入扬州人的心中。
①美其颜 ②护其貌 ③保护与利用 ④改造与复兴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3、

对下面这则小故事中所隐含的道理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陶渊明归隐时,有一少年书生曾来向他请教求知之道。陶渊明便拉着少年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仔细地看一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盯着稻秧看,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陶渊明接着说:“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少年听后,似有所悟。

A: 学习求知如同插秧育苗,要细心观察。
B: 学习求知不能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
C: 学习求知要持之以恒,勤于积累。
D: 学习求知要珍惜时间,勤奋刻苦。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 前往医院看病的老李刚好路过此处,得知发生火警,立即奋勇冲进火场。
C: 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现代的网络舆论场,已成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D: 这里的茶叶,虽然比不上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但自有它独特的色和香。
5、

《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

A: 象鼻虫、蟋蟀
B: 蜘蛛、蜜蜂
C: 螳螂、蝎子
D: 骆驼、恐龙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 , 为害一方。
B: 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C: 晚会上,那美轮美奂的歌舞,品味精良的小品,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D: 客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的“日中” 是正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的“亭午”是傍晚,“夜分”是半夜。
B: 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的“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
C: 《藤野先生》一文包含了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既有对异国老师的怀念,也有对麻木无聊的国人的批判。
D: 《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伟大的悲剧》,就是他的作品。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B: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C: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受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D: 《黄河颂》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间接抒情,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仅有20%的城镇居民家庭实施并制订了理财计划。
B: 近年来,随着足球运动的火爆,节假日“一场难求”,没场地踢的同题十分突出。
C: 白岩松妙答记者的一番话,提醒我们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环保理念。
D: 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得。
10、

下面语句中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师说》的作者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B: 《读〈孟尝君传〉》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C: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长篇小说,他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 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
D: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变色龙》一文中通过描绘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沙皇忠实走狗形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 1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 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的歌手。他的成名作《________》 发表时第一次是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 2 )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其谁可而之 ②解狐非之仇邪
有间 ④祁黄羊可公矣。

( 3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1 )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何好处?
( 2 )文中划线句写的十分生动,请你对其加以品析。
( 3 )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答题。

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的巷口碰上母亲,她说:“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的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肌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烧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全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 1 )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将“焦急”和“惊喜”分别填入(甲)、(乙)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 2 )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

________

( 3 )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自然段是第________段。

( 4 )概括文中详写的那件事(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详写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________。

作用: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因带来的繁复、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难堪、纠结、胆怯……做好一份职业、兑现一句承诺、改变一种习惯不容易,道一声抱歉、解一个心结、登一次讲台可能也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最终圆满,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难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值得珍藏。

请以“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故事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求:①主要写自己的经历、感悟。②表达真情实感。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目送你离开我的世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