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苏州市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日本大地震震级高达里氏9.0级,是世界地震观测史上震级最高的地方.
B: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对利比亚持续动荡引发的人道危机感到忧虑.
C: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D: 蔡志忠先生的新书《漫画金刚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2、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总会招来许多质疑或嘲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沈从文。

①以证明评委的有眼无珠

②托尔斯泰、卡夫卡等无缘该奖的大师必然被再一次提起

③在马悦然对中同作家有些吞吞吐吐的评说中

④而这个时候,评委中的汉学家马悦然照例会通过中文媒体说说话

⑤又总会牵出一个已故作家的名字来

⑥以满足中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爱恨交加的情结


A: ②①④③⑤⑥
B: ④③⑥②①⑤
C: ②①④⑥③⑤
D: ⑥①④③②⑤
3、下列选项与整组漫画讲述的成语故事,最吻合的一项是( )


A: 风尘仆仆
B: 望梅止渴
C: 垂涎欲滴
D: 所向披靡
4、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多)
B: 牡丹之爱,乎众矣(应当)
C: 不蔓不(长枝)
D: 亭亭净(种植)
5、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________的处子的皮肤。

②我看见婵娟被人________,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________在自己的深渊里。

④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________,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

A: 健壮 肆虐 消灭 海誓山盟
B: 壮健 虐待 熄灭 海誓山盟
C: 壮健 虐待 熄灭 海枯石烂
D: 健壮 肆虐 消灭 海枯石烂
6、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屡教不改、至死不懈的犯罪分子,最终难逃法网。
B: 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 , 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C: 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每节课都能让不苟言笑的学生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因此她的课特别受欢迎。
D: 天舟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 , 直上云天,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意味着向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成更进一步。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茶(zhōng) 对(jiào) 惴不安(zhuì)
B: 秀(qí) 脱(jiù) 而不舍(qì)
C: 狡(xiá) 干(biě) 光彩熠(yì)
D: 谬(bèi) 熟(rěn) 毋庸言(zhuì)
8、对下列几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④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A: 拟人;比喻;拟人;拟人
B: 拟人;拟人;比喻;拟人
C: 比喻;拟人;比喻;拟人
D: 比喻;比喻;比喻;拟人
9、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森林发生了大火,火势蔓延很快,必须马上控制住,否则将会给周围居民带来灭顶之灾。
B: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通知指出,不得恶搞优秀传统、亵渎文化经典、调侃崇高精神。
C: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巧妙绝伦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再接再厉。
D: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呀,也许我们即使很平凡普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10、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寂(chén) 日(yì) 悍(biāo) 络不绝(yì)
B: 逸(jùn) 劣(jiǎn) 引(háng) 脚(niè)
C: 丰(yǔ) 易(bì) 息(qì) 忍俊不(jīn)
D: 丽(qǐ) 分(wǎn) 视(kuī) 融融泄泄(xi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释】①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而称柳湖。莲花寺:孤山寺。②桡(ráo):小船。③卢橘:枇杷。④栟榈(bīng lǘ):棕榈⑤战:颤动。⑥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又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意为“波光漪涟的柳湖上,映出了松岛、莲花寺;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
B: 第三、四句中,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棕榈树高叶大的喜悦之情;一个“凉”字,透出了诗人多少快感!。
C: 第六句中“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
D: 七、八两句落笔到“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题旨,不着痕迹,增加了孤山寺的诗情画意。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本身就可形成一幅很美妙的画,极易引起人的悠悠遐想。
B: 一、二两句类似于“先是全景,然后镜头推近,最终定格两个分镜头”的现代电影摄影手法,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C: 结构上,这首诗前两句点题并勾勒,中间四句分写大小远近各个场景,结尾点明“海中央所见”,并总托收结。构思新颖,耐人寻味。
D: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孤山寺的秀美,表达出诗人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喜悦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我与________

②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③是亦不可以乎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于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B: 本文强调虽然只有贤者有“舍生取义”的“本心”,但是若其他人坚持不丧失本性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贤者。
C: 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食物,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本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当两者不可以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实在是一种可怕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

( 3 )本文着重从哪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 4 )分析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 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 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 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3 )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散步》中一家四口度过了平静温馨的一天;《驿路梨花》中一群解放军战士经历了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一天;《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经历了惊心动魄、受益一生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⑵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只是你的网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