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以下戏剧中,不是法国莫里哀编写的是( ) A: 《伪君子》 B: 《吝啬鬼》 C: 《唐·璜》 D: 《失乐园》 |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的是( ) A: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主人公杜小康经受了艰难生活和精神孤独的压迫,变得坚强起来。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C: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他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通过描写范进中举一事,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
3、 | 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分享;倾听更是一种乐趣。 B: 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 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D: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目前图书粗制烂造乱象正愈演愈烈,促使有关部门着手整治劣质书刊,规范净化图书市场。B: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质疑的主权,而美国却混淆是非,派遣军舰维护所谓南海航行自由。 C: 这辆新车大灯部分犹如雄鹰深遂的眼睛,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给人以放荡不羁的感觉。 D: 这一大片油菜花陆续开放,与阡陌田垄交织在一起,远望去像一块广袤无垠的大自然的调色板。 |
5、 |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第二段中“有的负责……”运用排比、拟人,既写出春天天空的湛蓝、澄澈与开阔,也写出飞鸟的愉悦欢畅之情。 C: “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一句运用比喻,生动描写出森林被工厂烟囱取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春天的向往。 D: 文章结尾段运用反问句式,表达出作者深感工业时代环境污染之痛,以及对真正的春天已经消失的追怀与叹惋。 |
6、 |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B: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C: 我们急忙把通风口打开,只见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蹿了出来,跳到了大柜顶上。 D: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 |
7、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有谁离得开大地母亲?离得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人远离故土,原因各不相同,但乡愁是共同的。B: 孝者,善之基石。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父母不孝顺、对长辈不尊敬,那便如树之没有根须,水之没有泉眼。 C: 如果没有了“身体健康”这个前提,又何谈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所以,年轻的你,一定要记得:勤勉而不透支生命,上进也不忘给身心减压。 D: 当一个人心里期盼着春天里的新生和焕发时,在他眼里,雪花带来的便不是寒冷;而是欣欣然赶来装点岁末的吉祥花朵!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14日,在俄罗斯世界杯的揭幕战上,沙特队出师不利 , 负于对手。 B: 酷热的天气里,人们大多躲在房间吹空调,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C: 桂林各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循规蹈矩 ,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D: 安朗看到电视上的特技表演,很是羡慕,却只能望洋兴叹。 |
9、 |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解密门”事件一出,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的矛盾,立即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阿尔法围棋”(Alpha-go)4:1击败韩国围棋界天王李世石,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中电脑略胜一筹。 C: 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傅海峰、张楠配合得天衣无缝 , 获得冠军。 D: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 , 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
10、 | 请选出下列加下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翘首(qiào) 濒临(bīn) 胆怯(qiè) 锐不可当(dāng) B: 开垦(kěn) 婆娑(suō) 隧道(suì) 广袤无垠(yíng) C: 锃亮(zèng) 苔痕(hén) 琐屑(xuè) 不折不挠(náo) D: 倔强(jué) 遏制(è) 吆喝(he) 惟妙惟肖(xiào) |
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 1 )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 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写得极好,请简要分析。 ( 3 )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真实地写出诗人渡黄河、登太行时面临着“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险阻。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遭遇坎坷的现状,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D: 诗歌中交织着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的矛盾,但诗人对个人前途仍抱有美好期待。 |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乙】晏子患善恶不分 ①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 ________ ②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乙】文中晏子说为政“患善恶之不分”。请引用【甲】文段中的话说明为政善恶不分的后果。 |
与上帝互换礼物
【美】迪亚娜·瑞讷
那年,我和孩子们把家安在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拖车房里,就在华盛顿湖边的一片林间空地上。随着感恩节的临近,一家人的心情也轻快起来。
整个12月,最小的孩子马蒂是情绪最高、忙得最欢的一个。这个乐天顽皮的金发小家伙有个古怪而有趣的习惯——听你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像小狗似的歪着脑袋仰视着你。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左耳听不见声音,但他从未对此抱怨过什么。
几周来,我一直在观察马蒂,他好像在秘密策划着什么。他热心地叠被子,倒垃圾,摆放桌椅,帮哥哥姐姐准备晚餐。我还看见他默默地积攒少得可怜的零用钱,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我猜这十有八九和肯尼有关。
肯尼是马蒂的朋友,他们在春天认识之后便形影不离。肯尼家和我家隔着一小片牧场,中间有条电篱。他们在牧场捉青蛙,逗小松鼠,还试图寻找箭头标记,发现宝藏……
我们的日子总是紧巴巴的,但我变着法儿的把生活过得精致一点。而肯尼家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能吃饱穿暖已属不易,肯尼的母亲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相当骄傲,她的家规很严。
感恩节前几天的晚上,我正在做坚果状的小曲奇饼,马蒂走过来,愉快而自豪地说:“妈妈,我给肯尼买了件节日礼物,想看看吗?”原来他一直在策划的就是这个啊,我暗想。
“他想要这件东西很久了,妈妈。”他把双手在擦碗巾上仔细擦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我惊讶地看到了一只袖珍罗盘,这可是儿子省下所有的零用钱买下来的!有了这支罗盘,8岁的小冒险家就能穿越树林了。
“真是件可爱的礼物,马蒂。”我赞道。但我知道肯尼的妈妈是怎样看待贫穷的。他们几乎没有钱来互赠礼物,更不用说送礼物给别人了。我敢肯定这位骄傲的母亲不会允许儿子接受一份她无力回赠的礼品。
我小心地向马蒂解释这个问题。他立刻明白了我在说什么。“我懂,妈妈,我懂……可假如这是个秘密呢?”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感恩节的前一天是个阴冷的雨天。我从窗户望去,感到莫名的忧伤。这样一个下雨的节前夜晚是多么乏味啊!
我收回目光,转身检查烤炉时,看见马蒂溜出了房门。他在睡衣外披了件外套,手里紧紧握着那个精美的小盒子。他走过湿漉漉的草场,敏捷的钻过电篱,穿过肯尼家的院子,踮起脚尖走向房子的台阶,轻轻把纱门打开一点点,把礼物放了进去。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按了一下门铃,转身就跑。他狂奔出院子,突然,他猛地撞上了电篱!马蒂被电击倒在湿地上,他浑身刺痛,大口喘着气。稍后,他慢慢的爬起来,拖着瘫软的身体迷迷糊糊地走回了家。
“马蒂!”当他跌跌撞撞的进门时,我们都叫了起来。他嘴唇颤抖,泪眼盈盈:“我忘了那道电篱,被击倒了!”
我把浑身泥水的小家伙搂进怀里。他的脸上有一道红印,从嘴角直通到左耳。我赶紧为他处理了烫伤。安顿他上床时,他抬头看着我说:”妈妈,肯尼没看见我,我肯定他没看见我。”
那个夜晚,我是带着不快与困惑的心情上床休息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男孩在履行感恩节最纯洁的使命时,却发生了这样残酷的事。他在做上帝希望所有人都能做的事——给予他人,而且是默默给予。
然而,我错了。
早上,雨过天晴,阳光灿烂。马蒂脸上的印痕很红,但看得出灼伤并不严重。不出所料,肯尼来敲门了。他急切地把指南针拿给马蒂看,激动地讲述着礼物从天而降的经过。马蒂只是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笑着。当两个孩子比划着说话时,我注意到马蒂没有像往常那样歪着脑袋,他在用两只耳朵听!
(有删节)
( 1 )文章以“礼物”为线索展开情节,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情节。A________→B买来礼物守住秘密→C送出礼物撞上电篱→D________
( 2 )试分析文章第⑨小节在文中的作用。踮起脚尖走向房子的台阶,轻轻把纱门打开一点点 , 把礼物放了进去。然后他深吸一口气 , 用力按了一下门铃,转身就跑。
( 4 )马蒂与上帝互换到了什么礼物?上帝并不存在,这样说有什么含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静默常常引起人的宗教之思,出世之思,这是无足奇怪的,因为人们的世俗生活是如此喧嚣,属于他们的静默时刻是如此短暂,所以当静默来临,当然渴望超脱,渴望出世。
但这并不是说,静默之中缺少入世的情怀,相反,有的时候,静默就是深深的牵挂。我这里想谈的是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多年前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其中唱到“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听得我肝颤--绝大多数中国农村的父子关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我进城二十多年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可是每次回到农村老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什么话题。
“工作忙吗?”
“还行”。
“最近出差没?”
“没有。”或者:“去了趟广州,呆了四五天”。
然后就是长久的沉默。我特别想告诉父亲北京的交通有多拥堵,那里的空气有多糟,我有多么想家;特别想告诉他我出差时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怪事,可是见到父亲黑瘦的面孔,便把这些话又咽了回去。我觉得这些生活离他太遥远,告诉他,反而会打破他内心的平衡。
父亲的脸色确乎又黑了不少,听姐说,因为我和弟弟不在身边,父亲百无聊赖,便和二三老友约着天天去河边钓鱼。父亲患过动脉血栓,久坐钓鱼显然是不利于健康的,但我无法阻止他,因为我知道父亲钓的不是鱼,是寂寞。我特别想说:“您搬到城里去住几天吧?”可是怎么也说不出口,因为此前已向他发出过N次邀请,都被他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了,所以日子久了,也就懒得张嘴。
及至儿女长大了,回到老家,父亲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笑容,领着他的宝贝孙女在村里四处转悠,一会儿给她买一瓶饮料,一会儿给她买几块糖,我们父子俩彼此都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必相对无言了。
其实,父亲有很多话想对我说。
有一次出差,我顺路回家小住数日。我睡在伯伯的炕上--伯伯因为身体残疾独身一辈子,按政策他可以搬到镇里的敬老院去住,享受吃五保,但父亲担心那种生活太孤单,一直拒绝伯伯离家独住,就这样,伯伯一直和我们一家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况在我们村乃至周围绝无仅有,更多的家庭是兄弟分家,各过各的日子,还有的家庭因为土地、房屋、财产之争,闹得兄弟反目,形同陌路。因为从小我就和伯伯在一盘炕上睡,所以我和伯伯的交流远比和父亲的交流来得多,来得自然。这天晚上,伯伯和我聊了很多,从村里张三的病说到李四家的黄牛,伯伯恨不得把半年来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跟我絮叨一遍。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说:你们俩昨晚可真能聊,我两点起夜的时候听见你们还在说话呢。
听得出,父亲有一点嫉妒的意思。
在家呆的最后一个晚上,吃完饭,父亲就出去串门了,而我因为连日劳顿,睡得比较早。父亲回家时,我已进入梦乡了。后来听伯伯说,那天晚上,父亲回来想和我说说话,推门进了我们屋,发现我已经睡熟了,就没让伯伯开灯,他独自坐在我身旁,静静地看了我很久。伯伯说,你爸的目光在你的脸上停了很久,他担心你平常用脑太多,营养跟不上;更担心你一人在外,受了委屈无处诉。
听了伯伯的转述,我泪流满面。
我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父亲的爱都是如此深沉、压抑甚至扭曲的。每每看西方电影,见人家父子之间直接说“爸爸,我爱你”“孩子,我也爱你”,总让我羡慕不已;见人家的孩子可以不叫爸爸而以“查理”或“约翰”相称,也让我对他们的平等关系敬重三分。
可是,我和父亲之间的爱是静默的,它深深埋在我们彼此的心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些爱是需要及时表达的,虽然我说不出“爸爸,我爱你”,但我要让爸爸知道,我渴望与他沟通,我愿意与他沟通,我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可以是平等交流的父子。
父亲啊,虽然我们一年只见两三面,虽然我们的电话沟通一周只有一次,但我对您的牵挂与日俱增,如今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簿,压得我喘不过气,您感受到了吗?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但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但我对您的牵挂与日俱增,如今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簿,压得我喘不过气,您感受到了吗?
( 4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湖边散步,碰到了几位钓鱼的老人。年轻人一开始饶有兴趣地在那里观看,可是没多久就觉得没意思了,便对一位老人说:“一整天都呆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 那位老人说:“如果你喜欢,自然会找到钓鱼的乐趣。”年轻人又问:“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老人们纷纷表示:“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对我来说也很高兴,再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钓鱼是这样,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展开议论,还可以……。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