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宜章五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冽(lǐng) 要(sài) 轻(yíng) 锐不可(dǎng)
B: 蛮(hèng) 热(zhì) 酒(sì) 首低眉(hàn)
C: 吹(xū) 农(diàn) 不(xùn) 深痛疾(è)
D: 责(jié) 留(zhì) 和(ǎi) 广无垠(mào)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或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

A: 锤(liàn) 秀(qǐ) 滋暗长(qiǎn) 坦荡如(dǐ)
B: 隔(hé) 秀(yǐ) 寻幽胜(lǎn) 钟灵秀(yù)
C: 然(cù) 焦(zhuó) 自怨自(yì) 浮不安(zào)
D: 运(è) 叫(háo) 牙咧嘴(cī) 奄一息(yān)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 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 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D: 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4、下面划线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明喜欢动,小华喜欢静,兄弟俩的性格大相径庭
B: 广阔的平原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子,一只牛羊也看不到,真是不毛之地呀!
C: 来到西双版纳,美不胜收的景物让你流连忘返。
D: 妈妈听说我在奥数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喜出望外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美两国首脑会晤来看,和平谈判是解决两国贸易争端的不二法门
B: 在这间不容发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坏人利用。
C: 人应该学会负责,你这样李代桃僵 , 不是帮他,而是害他。
D: 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我们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处在金戈铁马的求学期间,我们更是相互帮助。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了集体焦虑。
B: 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C: 中国慕课数量已稳居世界第一,在线学习人数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
D: 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余强饮三大而别
B: 然则北通巫峡,南潇湘/此乐何
C: 前人述备矣/或异二者
D: 云而岩穴暝/太守而宾客从也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来,使我市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B: C919首飞成功是我国商用大飞机走向成功的一小步,更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步。
C: 近年来,我省各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 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民营养不良的现状。
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①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③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④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

⑤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

⑥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

A: ⑤②①③④⑥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④⑥⑤②①③
D: ⑤③①②④⑥
10、

请选出拼音全对的一项( )

A: 贪lán 水zǎo cuì然 zhuì落
B: 洗zhuó 宽shù 迸jiàn zhǔ咒
C: zhān污 干chóu形 jué强
D: zǐ妹 mǐn灭 zhù立 chuò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1 )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几则小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一)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雅量二)

(二)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雅量三)

(三)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

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十九)

(四)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雅量三十五)

【注释】①东市:指刑场。②靳固:吝音固守。③跌荡:摇晃跌倒。

( 1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例句

《古代汉语词典》部分义项

选项

①《广陵散》于今绝矣

A.断绝B.横渡C.非常D.死亡

________

②文王亦寻悔焉

A.寻找B.使用C.沿着,顺着D.随后,不久

________

③书亦如故

A.所以B.故意C.从前,原来的D.缘故、原因

________

④看书竟

A.竟然B.终于C.从头到尾D.终了、完了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②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 3 )简要分析(二)(三)两则故事在刻画人物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 4 )四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篇,请根据四则故事简要概括雅量的内涵。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万里长江第一塔
在古城安庆,有一座巍然屹立的迎江寺振风塔。它是长江沿岸的罕见的古代建筑,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这座著名的振风塔,从明代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迄今已有400年多年的历史。塔高82.74米,八角八层,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据史志记载,主持建筑的是安庆知府王鹅泉(江西泰和人),图纸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彩依据白云观天宁塔的结构加以改造而设计绘制的。振风塔脚踏浩浩长江,头顶蓝天白云,庄重挺拔,气宇非凡。
古塔如同一个直立的圆锥体,塔身浑厚坚固,由块石构成。从底座向上各层,周宽和高度均相递减小,皆有腰檐平座和二跳斗拱。古塔拔地而起,重檐上仰,嵌空玲珑,设计精巧。塔的每层八个飞檐的翘角上部悬有一个金黄色的铜铃,风吹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底层建有光彩夺目八角飞檐木制回廊。由此入塔的小门,沿光滑而陡峭的石阶168级盘旋而上。每层塔门多变幻,游人往往迷失出入。塔内用古砖垒砌空心八方形厅室,无塔心柱,有精致的砖雕花门、斗拱,迥异多变。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供游人凭临眺望。登塔,可纵览大江风光,俯瞰安庆全景。观赏之余,陶然欲醉,给人以超拔升腾之感。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古称万佛塔。还有碑刻五十余块和多幅浮雕图案,刻画精致,古朴典雅。塔的第6层有一根单人难以合抱的圆形刹杆直通第7层和塔顶,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体“履钵”,和五个铁球“相轮”与葫芦“宝瓶”串在一起构成的塔刹,耸入云际,极为壮观。振风塔结构奇特,建筑工艺独树一帜。它既吸收了历史佛塔的优点,又融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是华夏儿女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它深受游人赞赏,被誉为“塔影横江”,是安庆八景之一。
400多年来,振风塔不知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和雷霆地震,至今仍完好无损,巍然挺立在江岸。它作为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灯塔,给夜航的船舶指明了航向。
现在,振风塔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它在十年内乱中遭受摧残,如今已修葺一新,以雄伟壮丽的风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享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美誉。

( 1 )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塔,其特点是浑厚坚固,设计精巧。
B: 塔的每层八个飞檐的翘角上部悬有一个金黄色的铜铃,风吹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C: “它既吸收 了历史佛塔的优点,又融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是华夏儿女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该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D: “每逢晴空月夜, 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该句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 2 )关于短文第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可以分为二层,其分法为“……极为壮观。// 振风塔结构奇特……”
B: 第一层按时间顺序介绍振风塔的建筑结构。
C: 本段第二层高度评价振风塔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价值,赞扬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才华
D: “观 赏之余,陶然欲醉,给人以超拔升腾之感”一句通过游人的感受突出振风塔的特点。
( 3 )对原文信息筛选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迎江寺振风塔是长江沿岸的罕见的古代建筑,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B: 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尊,古称万佛塔。
C: 振风塔 从底座向上各层,周宽和高度均相递减小,皆有腰檐平座和二跳斗拱。
D: 振风塔的第6层有一根单人难以合抱的圆形刹杆直通第7层和塔顶,塔顶是八方体“须弥 座”,上接半圆体“履钵”,和五个铁球“相轮”与葫芦“宝瓶”串在一起构成的塔刹,耸入云际,极为壮观。
( 4 )对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塔高82.74米,八角八层,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
②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③塔的每层八个飞檐的翘角上部悬有一个金黄色的铜铃,风吹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A: 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B: 举例子、打比方 、摹状貌
C: 列数字、打比方 、作诠释
D: 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
( 5 )文中扣住了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的一个句子是()

A: 它深受游人赞赏,被誉为“塔影横江”,是安庆八景之一。
B: 它作为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灯塔,给夜航的船舶指明了航向。
C: 它在十年内乱中遭受摧残,如今 已修葺一新,以雄伟壮丽的风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享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美誉
D: 振风塔结构奇特,建筑工艺独树一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神秘的植物自燃

①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的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②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③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④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⑤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⑥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一般地说,每隔5~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来每隔20年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据《科学之友》)

( 1 )阅读全文后,说说植物自燃有哪些原因?

( 2 )联系第④段,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具体说说其表达效果。

( 3 )为了充分说明植物自燃的现象,本文在举例子上有什么特色。

( 4 )认真阅读第⑥段,结合划线部分和实际生活,写出你的发现或思考。

( 5 )下列表述与文意信息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
B: 只要气温高,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大片桉树林江“自焚”
C: 大自然中,大部分植物会神秘自燃。
D: 当自焚树长到树内分泌低燃点的树脂后,它就会自燃。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时刻,并且正是“这一时刻”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绽放光彩;让你情感的更加丰富,获益良多。
请以“这一刻,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立意明确,有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望眼欲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