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 )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使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A: 萤火虫 B: 黄蜂 C: 园蛛 |
2、 |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图片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是 B: 园内文明祭扫 C: 园内摆放鲜花 D: 琴声寄托哀思 |
3、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海燕之歌》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春天的旋律》.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著有长篇小说《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B: 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来说,红脸代表忠勇;黑岩代表猛智;蓝脸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银脸代表神秘。 C: 《云南的歌会》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边城》。这篇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歌唱场景。 D: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了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B: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此句中的“辰牌”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C: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 英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
5、 |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B: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C: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6、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杭州G20峰会晩会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原因是由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十分敬业。(删除“由于”) B: 主席称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大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前加上“进入”) C: 绚丽多彩的疍家婚礼,有别于陆上婚嫁情形,它具有考证疍家的文化历史和迁移历史。(将“绚丽多彩”改为“丰富多彩”) D: 由于近期校门口安排了教师值班,使上下学时校门口拥挤的现象得以大大改善。(将“使”删除) |
7、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 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 D: 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不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 |
8、 | 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嬬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任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B: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C: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肢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D: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震竦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人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辛弃疾、文天祥还是闻一多,他们身上体现了爱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B: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使中小学生形成广博的视野、审美的眼光和健康的人格。 C: 能否养成自律的习惯和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是居家复习取得好成效的关键。 D: 这场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平民英雄。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呻吟shén 胆怯què 火焰yàn B: 蠢笨chǔn 轰响hōng 飞窜cuān C: 翡翠fěi 飞沫mò 熄灭xī D: 蜿蜒yán 掠起luè 深渊yuān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欧阳修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 ①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 ②亦皆有以 以:_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3 )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_______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③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 1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我始终没有走掉
徐春林
我始终没有走掉。我的童年混迹在村里的老人中间,我找遍整个村庄的角落,没有找到那个童年的孩子,他从草滩上跑过,遇到一场浩浩汤汤的大风,什么都不见了。
我出生得无比艰难,本来是见不着阳光的。可我还是感知了万物,我的身体在村子里行走。我不想走别人走过的路,也不想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我警惕着世界,警惕着所有的人。我在警惕中渐渐有了意识。我看见了村庄零乱的房子,看见了朝着天空的烟囱,朝着南方连绵不断的群山。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对着我笑的人。我出生后,每天母亲把我放在厅房的屋檐下晒太阳,我扭着脖子,望着东西方向一条朝深山处延伸的茅草路。母亲走时肩上扛着锄头,手上捻着扁担,回来时扁担会发出咯咯的声响,锄头并列着扛在肩上。我坐的摇窝被晒得滚烫,头上冒着蒸腾的气。母亲把我从摇窝里取出来,来不及扯下热腾腾的尿布,就掏出白白的乳房来。我趴在母亲的怀里,吸着乳汁又睡着了。
我熟悉我家的每一寸土地,小时候我母亲背着我在地里干农活。她的脚深深地印在坚硬的泥土上,我开始对土地有了强烈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以为,除了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先辈们,也都是这样把脚印一次次地深印在土地上。伴随着漫长的时光永恒地和泥土粘连在一起,再也无法从土地里分割出来。
我六岁那年的早晨,鸡刚刚啼叫过一遍,背后还是一片墨黑的夜空,我跟着母亲去山上采摘山茶子。到了抢收时节。那天黄昏,站在半山腰上仰着脖子喊,明天采摘山茶子啰!他的话音刚落,村庄顿时骚动起来。母亲头天晚上做好饭,饭里拌上几块腊猪头肉。母亲说,这顿饭吃了不容易饿。
到了地界,母亲就像只兔子纵身消失在丛林中。我怯怯地站在地界的中线,不敢挪动半步。借着黎明前的一丝曙光,我看见有人在向我走近。那时,有很多山外的人来抢摘山茶子。也有趁机过界抢摘的村民。母亲说,只要地界上有人,哪怕是个孩子,他们就不敢侵犯。我感觉有人走近我,又悄悄地离开了。他大概是发现了地界微小的我,我挺起了腰杆,连咳了几声,知道母亲必定在哪个地方看着我。
母亲从陡峭的丛林中爬出来的时候,头发上沾满了茅草。手背被刺藤划得皮开肉绽,还有流血的痕迹。稍做停歇,便从草丛中揪出几大袋茶子来,每袋足有百余斤。母亲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显然是满意今天的收成。她喘着粗气指着山的那边说,接下来还得起几个早床。那边林子的山茶子比这边的还大,母亲比画着说,得多带几个蛇皮袋来哩。
在我幼小的童年里装满了母亲的汗水。母亲带着我,还有弟妹守着一个家,一片山林,几亩土地。
我能下地挪动的时候,我母亲白天很少在家。屋里就锁着我一个人,房门从外面锁着,然后隔着木门缝朝里喊,好好呆着,要乖,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撕心裂肺地哭,拼命地朝着门口爬,想在母亲离开前爬到门口。我越用力越爬不动,越用劲哭声音越小。我发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门缝里的黑影消失后我就不再哭。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我哭泣的时候母亲还守在门外,听不到哭声后才慢慢地离开。
中午母亲轻轻地打开房门,小声地把我叫醒。那时,我靠着墙根已经睡着了。在梦里捕捉蝴蝶哩,拼命地追赶着,五彩斑斓的蝴蝶就在头顶上。只要手一伸就可以捉住时,我听见了母亲的声音。我知道自己醒了,还是装着熟睡的样子,可泪水却在眼眶里转。
我稍微大点的时候,特别地顽皮。母亲再也关不住我,也找不着我,我比黄狗跑得还快。我会一个人四处玩,从中午玩到傍晚,玩到母亲把饭做好,黄昏星挂在草垛上才回去。母亲最担心的事是怕我下河,河是小河,水浪不大,但有漩涡,看得见水底,却深不可测。所以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地喊我,问我在哪儿,她从我的声音里能够准确捕捉到我的位置。
我母亲熟悉泥土的气息。在贫瘠的村子里,我家没有断过粮食。这得益于母亲的勤劳,母亲把自己的时光一半给了土地,一半给了我们。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借着月光绣鞋。
我经常一个人走在荒野上,感觉自己身后有着无数的影子,苦行僧一般在身后。走着走着,太阳一下子跃过了山顶。
天黑了。很多时候,我一个人被晾在门前的木桥上,没有人理会。我的耳边尽是牛蹄的声音和牛粪的味道。
我听见母亲喊我的声音。“木牙,快回来吃饭啰。”我翻了个身,脸朝桥下。我想喊醒水里的鱼儿,该回家了。我张了张嘴,可没有发出声音。
以后的日子特别地漫长,一年一年的光景从眼前过去。一年年走掉的那些岁月,最后丢失在了西边的荒野。在我的眼里,村庄被尘土一层层地掩埋,房屋渐渐地变矮,就连树梢的鸟儿也渐渐地少了起来。
我离开了村庄,半数也是给自己寻找出路。我每往前行走一步,内心都小心翼翼。我深感人生的不易,更懂得生活的艰难。
我离开村子以后,就再也搞不懂村里的事情,不知道村里发生的事情。每次回去的时候,我都会站在门前静静地和屋檐下的树说着话,我静静地仰望着树的姿势,想着一次次的重逢和一次次的告别。我的情感和思绪特别地复杂,我想过把树砍下来搬进城里,可以用作家具,让树陪伴左右。可是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我是多么希望它能够永远伴随着村庄,伴随着爷爷和奶奶,无论过了多少年还是枝繁叶茂。
移民就像是一阵风,把村庄吹散了,吹得七零八乱。
唯独让我庆幸的是,风把果实摇落在地上,把叶片摇落在地上,土地就这样靠自己身上的植物养活着自己。
许多年后,我发现自己还停留在村庄的童年里,哪儿也没去,我的心还停留在村庄的上空。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0年1月18日,有删减)
( 1 )开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①很多时候,我一个人被晾在门前的木桥上,没有人理会。(请分析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②我六岁那年的早晨,鸡刚刚啼叫过一遍,背后还是一片墨黑的夜空,我跟着母亲去山上采摘山茶子。(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 4 )如何理解“许多年后,我发现自己还停留在村庄的童年里,哪儿也没去,我的心还停留在村庄的上空”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中国人从古至今便有山水情怀。郦道元惊叹三峡的“山险水疾”,陶弘景沉醉楠溪江的“奇山异水”,苏轼痴迷澄澈的月光。汪曾祺说:“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