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承德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熟读课文《海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属于文学作品。
B: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C: 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D: 本文是以1905年前俄国革命急剧发展的形势为背景写成的。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竹筛 腋下 猜想 废寝忘食
B: 脑髓 走廊 秕谷 众目葵葵
C: 确凿 锡泊 陌生 饥肠辘辘
D: 狼呗 企盼 灌溉 威风凛凛
3、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作者勾勒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孤寂愁思。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又被誉为“诗仙”。
C: 《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D: 《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xuán) 笨(zuō) 沉(diàn) 阴(huì)
B: 动(fó) 管(shù) 蚀(qīn) 清(chè)
C: 主(zǎi) 救(zhěng) 忽(shū) 带(niǔ)
D: 爱(kù) 差(cān) 融(qià) 启(méng)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B: 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文化遗产。
C: 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D: 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②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

③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⑤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A: ⑤②④①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⑤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⑤①
7、

下面句子中字形和字音均正确一项是( )

A: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付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也不旁骛(wǜ),便是敬。
B: 人们世代繁衍(yǎn)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póu)黄土。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x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搏。
D: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jié)据(jù)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8、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觉生命的深意。

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

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

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 “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 “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 “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和重塑。”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
9、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10、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成(níng) 热(chì) 想(chī) 心惊跳(yòu)
B: 静(tián) 立(sǒng) 微(bì) 中流柱(dǐ)
C: 新(cù) 芳(xīn) 解(pōu) 苦心孤(zhǐ)
D: 隐(cè) 谦(xùn) 立(zhù) 长途涉(b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 1 )王建诗中“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________”一句意思相近。
( 2 )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 “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 “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 “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齐不听。苏秦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 ________

②神弗________

齐不听 ________

④苏秦齐王曰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 3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多能鄙事
王开林
①在明代头号智者刘伯温名下,居然挂靠着一部常识大典——《多能鄙事》,举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无不俱载,是当时家家必备的工具书。
②“多能鄙事”源自《论语·子罕》。太宰好奇地问子贡:“你们的先生是圣人吧?为何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告诉对方:“天意要玉成我们的先生为圣人,就赐予他一些非凡的能力。”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以为然,他的标准答案才叫靠谱:“我年轻时身份低下,所以会干不少粗活儿。”“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强调自己的能力源自于小时候的底层历练,这种诚实非常可贵。
③古代的大智者多半出身贫贱,粗活儿干得好,细活儿才干得成。傅说修筑过城墙,吕望贩卖过笊篱,百里奚养过牛,诸葛亮耕过地。顶级文豪苏东坡也酿过糯米桂花酒,以独家烹饪法做出美味可口的红烧猪肉。干粗活儿,并不是可羞可愧的事情,恰恰是他们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这说明,大智者的悟性也须接足地气才行。
④要了解魏晋名士的绝版风流,就不可不读《世说新语》。在“简傲”类中,描绘嵇康的笔墨尤其传神:嵇康在大树下与好友向秀打铁,贵公子钟会专程来拜访他,他却视而不见,良久不交一语。钟会遭到冷遇,不免感到尴尬,既然搭讪不成,只好溜之大吉。可钟会刚转身,嵇康就用冷冰冰的语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很机智,口才一流,原版录音是:“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弹琴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固然超逸非凡,但他打铁时,傲睨左右,旁若无人,精气神十足。鼓炉甚乐,打铁亦欢,嵇康这是在做鄙事?简直是在干绝活儿,人格的魅力如火星般迸射。
⑤几年前,有位大学生听完讲座,递来纸笔,请我给他写上一句话,我略微沉吟,给他题写了八个字:“多能鄙事,不拘小节。”他对前四个字心存疑惑,请我讲解一下。我说:“鄙事就是那些粗活儿,并没有任何贬义,比如各种各样的庄稼活儿、修理活儿、木工活儿、家务活儿都算。一个人干些粗活儿,从中有所体悟,同样能够获得真知。”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还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我陪一位朋友去念楼拜访钟叔河先生,听他谈文论道的时间还不如听他侃当年拖板车和做木工活儿的时间多。他告诉我们,家里的书柜、书桌都是他亲手打造的。意犹未尽,钟先生还要我们用手触摸那些旧家具,“几多平整!几多硬扎!几多牢靠!”,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一直妥善保存着那套自制的精美绝伦的木工模具,视之为镇宅之宝。听我讲完故事,那位大学生恍然明白,多能鄙事并非不务正业,恰恰是对正业的侧方位滋润。(选自《青年文摘》)

( 1 )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 2 )梳理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①段:引出“多能鄙事”→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论述“多能鄙事”有利于培养人格的魅力→第⑤段:

( 3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中“略微沉吟”能否去掉?为什么?

( 4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果采用引用论证,下面的名人名言可否作为论据?为什么?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

张掬充

①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杨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看上去有些伤感。

②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

③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

④我似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

⑤我知道这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己怀念已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哈尔滨。

⑥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⑦然而离开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

⑧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

⑨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嗓练琴的种种“噪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菜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不得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⑩万般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8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问,千万别发慌……

⑪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第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的狂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

⑫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自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差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着圈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土路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呐喊,或是如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我无数次在严冬的雪地上,使劲跺着双脚试图使自己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

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徐老师对我挺好,每天晚上9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小时。我—直写到半夜,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

⑮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

⑯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

⑰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淡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

⑱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1980年4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

⑲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柳絮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

(摘编自《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 1 )给下面词语中的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毫不犹

手蹑脚


( 2 )文中哪些事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请写出其中两件。
( 3 )请准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 4 )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 5 )第⑬段中提及的“那段日子”具体指哪段日子?作者对这段日子怀有怎样的情感?
( 6 )写出你对第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

( 7 )文章结尾句意蕴丰富,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600字左右;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拥有财富;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获得地位;有人认为,幸福意味着享有声誉;……也有人认为,拥有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也有人认为,获得地位并不意味着幸福;也有人认为,享有声誉并不意味着幸福;……
请以“《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_____________的乐趣”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温馨提示:横线上可以填“登山”、“办报”、“劳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一座城堡容不下2个妃子”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