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莱芜市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几句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漫溯人生的河流,我们看到了伟大的生命歌唱者,他们在人生的磨难中笑傲红尘,坚忍不拔。

②我们无法忘怀这些生命的歌唱者,在我们低落、惆怅、失意的时候,耳畔总能传来曲曲天籁,激励与鞭策着我们前行。

③左丘失明,却有《国语》存世;司马迁遭受腐刑,《史记》却传诵千古。

④生命如一条河流,唯有经历过惊涛骇浪才能更显辉煌。

⑤虽然水波不兴也是一种美,但波涛汹涌更能让人刻骨铭心。

A: ④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②
C: ④⑤①③②
D: ①④⑤③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为批驳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一篇杂文。
B: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个问句,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直接批驳,再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D: 本文中的“正史”指的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 《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3、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语序不当,将“磨炼了意志”与“增长了见识”对调)
B: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句式杂糅,把“的原因”删去)
C: 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宾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政策”)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管理。(不合逻辑,将“防止”或“不”去掉一个)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 ②④③①
B: ①④③②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④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公园,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 , 尽享美景。
B: 在海军建军70周年阅兵仪式上,人民海军挥戈闯大洋,砺剑海天间,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C: 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科技是相辅相成的。
D: 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 , 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6、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旦打开心灵之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能扣人心弦
B: 每到夜幕降临,青草河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 , 那场面十分壮观。
C: 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 莱芜电视台的娱乐栏目办得惟妙惟肖 , 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次演讲》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有删节。
B: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暸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C: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思想的声音》。作者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D: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考试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
B: 当夜色慢慢铺开,澄海奥飞市民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 , 一派热闹的景象。
C: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要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
D: 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的古今义大相径庭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绿。
D: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10、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真是献丑了。”小云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长辈请教,“初学不久,技艺不精,敬请雅正。”
B: 送考仪式上校长热情致辞:“一将功成万骨枯!衷心祝愿同学们得偿所愿,中考大捷!”
C: “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你没带耳朵啊?”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林。
D: 同学提醒我:“记得锻炼哦!”我回应她:“放心吧,我没忘,你不必多此一举。”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诗中的“聊”“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 2 )请对画线句子刻画的诗人形象作具体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攘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偷、盗。 损:减少。 斯“这、这样。

( 1 )解释划线的词。
攘一鸡 ②告之曰 ③非君子之道 ④斯速

( 2 )把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 1 )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 2 )第⑥段划线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 3 )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 4 )本文是从“折柳送别”的________、原因和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古人“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 5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学类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㉖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 1 )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 2 )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下划线词和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 3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第22、23段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与秋天同行

作文要求:

①充分理解材料,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停在昨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