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B: 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 C: 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D: 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
2、 | 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编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 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C: (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主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D: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的方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瞥见(piē) 畸形(jī) 缄默(jiān) 惟妙惟肖(xiāo)B: 吞噬(shì) 玷污(zhān) 肃穆(mù) 鳞次栉比(zhì) C: 恬静(tián) 干涸 (hé) 逊色(xùn) 不省人事(xǐng) D: 对峙(shì) 绮丽(qǐ) 罹难(lí) 烟波浩淼(miǎo) |
4、 |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劳:使……劳累。 C: 所以:……的原因。 D: 曾:同“增”,增加。 |
5、 | 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 ) A: 孙复 B: 韩愈 C: 王安石 D: 朱熹 |
6、 |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 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 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 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
7、 | 下列句子比喻不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黄金海岸就像一张“大弓”,京广铁路正好是“弦”,万里长江恰似一支带响的“利箭”。 B: 那疼痛一起戳进她的心里,就像一把针往里扎,她浑身发烫,脸上黑中泛红,像一朵大红的玫瑰花。 C: 如今,社会主义中国像一只猛醒的雄狮,向世人展示它的英姿。 D: 在文学家的笔下,黄山是一部历史神话;在画家的眼里,黄山是一座艺术的宫殿;而在众多的旅行家心中,黄山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雄跨 娴熟 重峦叠障 B: 濒临 狼藉 旁逸斜出 C: 仲栽 喧嚣 摩肩接踵 D: 慰勉 锁屑 殚精竭虑 |
9、 | 选出下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诗的一二句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泰山,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这两句写出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 B: 中间四句由动景转为静景,不仅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还将诗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C: “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表现了他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D: 全诗无“望”字,但“望”贯穿全篇。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B: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C: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了。 D: 面对人民的审判,顽固分子一直在做着不屈不挠的抵抗。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竹轩诗兴 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 1 )诗的首联通过________ 、________等景物来描写竹轩的清幽环境。( 2 )请结合全诗,对诗歌的主题作简要赏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A: 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B: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C: 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 学学半学:学习 ( 2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有佳肴 / 虽有至道 B: 不知其善也 /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其此之谓乎 / 回也不改其乐 D: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 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 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
别迷失在“成功故事”中
不论是谁,都想成功;不论是谁,都想寻找实现成功的最佳路径。于是,有些所谓的经典“故事”,便粉墨登场。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人在频频撞了南墙以后,才觉得有受骗上当之感。“‘故事’变‘事故’”,乃此之谓也。
有个读小学的孩子,尽管平日说话做事显得很机灵,可学习并不用功,于是,学习成绩不免受到影响,有一次竟还考了不及格。对此,孩子的家长不以为然,依然很自信,自信孩子智商高,以后一定会赶上去的。因为放任自流,缺乏与学校沟通,缺乏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正确引导,孩子成绩每况愈下便成了必然的趋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家长的自信,源于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智商高”?后经了解,原来,他听信了爱因斯坦孩提时的“故事”。
殊不知,这个传说中的故事,该是以讹传讹的产物。真实的情况是: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劣等生。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学习不好,长大后同样可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但是令很多家长“失望”的是,爱因斯坦12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了。
也难怪,有识之士直言不讳:“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父母是IBM董事,是他们给儿子促成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是啊,当人们听完许多关键细节被故意忽略后的不厚道的“故事”后,有可能会出现“事故”——因为人们听信之,“以为从此以后自己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一个人的成功,是基础条件、机遇希望、家庭背景、天赋经历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成功人士要重新复制自我都不可能,遑论后人一定能复制成功。真正能够复制成功的,便是自我悟彻、自我把握、自我努力。
英国剑桥大学对从本校毕业的曾获诺贝尔奖的专家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并非天才,中学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而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对各界成功人士的调研同样表明:在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等十几个成功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奋。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不要太相信聪明,相信取巧和走捷径,只须在乎自己的判断,在乎勤奋、毅力等“大道理”——“大道理是经过几千年论证的,你以为你是个例外,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诺贝尔文学情结
①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入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人生,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人生正是由无数次经历组成的。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要求:工整、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