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宣化区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为阻止疟疾危害人类健康,屠呦呦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青蒿素系列药物。
B: 经过语文老师的细致解说,才使我们对读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C: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成的。
D: 推进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自觉分类意识和习惯。
2、下列四个成语中与项羽有关的( )
A: 隔岸观火
B: 暗渡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釜沉舟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使同学们了解“QS” 食品标识、“三无”食品的识别方法。
B: 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投诉、举报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C: 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D: 文学事业是一种精神劳动,对于从事这种精神劳动并卓有成效者,政府应给予奖励。
4、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B: 走在湿地公园的滨海路上,看到邛海边桑树苍翠、荷叶田田,真是沧海桑田啊!
C: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人各自为政 , 各展其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D: 初一(3)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良莠不齐 , 所以老师辅导起来很伤脑筋。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恶性事故,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生产措施。(把“提高”改为“完善”)
B: 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对科学家们研究古代的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把“两千多年前”调到“新出土的”后面)
C: 相关部门正在认真实施和策划“南国书香节”活动,确保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把“实施”和“策划”调换位置)
D: 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互换位置)
6、下列句子中按括号中的意思填写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想象,假设)假想了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B: 他以自己(不松懈;做事抓紧)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C: 她(当之无愧)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D: 上帝(警告劝诫)告诉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中国重大事故,都不准回头去看。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B: 《范进中举》中,“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运用动作描写,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C: 《醉翁亭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 《行路难》(其一)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9、下列字形和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鞭(tà) 寒(jīng) 关(ài) 眼花乱(1iáo)
B: 狡(jié) 联(mèi) 蜒(wān) 然不同(jiǒng)
C: 句(dòu) 丝(1ǚ) 然(zòu) 级而上(shí)
D: 连(qiáo) 狼(jí) 作(yī) 果实累累(léi)
10、下面对《格列佛游记》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以里梅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
B: 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大人国的风俗习惯。
C: 天空中的鹰错把格列佛住的箱子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D: 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2 )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至。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不可久________

节绝晚________

既而周览屋壁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历 东 西 二 林 抵 化 城 憩 峰 顶 宿 大 林 寺。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大林穷远,人迹罕至。

( 4 )[甲]文中描写小石潭的清澈主要用了________的手法,柳宗元游览完后对小石潭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乙]文中,白居易游大林寺后流露出_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成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席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成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大,有时买菜的人,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_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时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够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 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挣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你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指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⑪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⑫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
,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

⑬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⑭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对不起,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⑮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 1 )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

①________——②气愤的泪——③________

( 2 )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 3 )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 4 )请从描写角度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 5 )选文第⑭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 1 )下列并非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一项是( )
A: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B: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C: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D: 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 2 )下列对上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作者“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作者“再没感到过困难”。
B: 母亲认识到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所以把它们教给儿子。
C: 作者“无法补救的”是在母亲去世前见她一面,“能做到的”是尽忠于革命事业。
D: 第③段从悼念母亲、思念母亲、评价母亲、报答母亲、祝福母亲等五个方面来写的。
( 3 )下列对文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第二句的“这”指“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第③段末句中的“这”指“我将继续尽忠于……过快乐的生活”。
B: 第③段第三句中,“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二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能颠倒次序。
C: 第③段第四句是一个疑问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从上句对母亲的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与下句构成设问,表明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D: 第③段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作者今后要做到的“大任”。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提示和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不过攀上顶峰固然令人兴奋,但攀登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所以结果固然重要,但体验的过程更令人值得回味!

成长过程中,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真切体验过、用心感悟过、努力珍惜过……让我们敞开心扉,把体验到的爱与恨、苦与乐、成功与失败等等情感凝聚在笔端,倾斜于纸上吧!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体验到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②语言准确流畅,表达完整。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o苡對愛死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