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请帖(tiě) 心弦(xián) 看(k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 B: 纤(xiān)细 烙(lào)印 卡(qiǎ)脖子 参差(cī)不齐 C: 调(diào)换 酣(h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 D: 哄(hōng)笑 分(fēn)外 超负荷(ha) 薄荷(bó) |
2、 | 下列诗句朗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3、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B: 《藤野先生》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C: “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D: 《我的母亲》是胡适的作品,写了他的母亲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4、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D: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明代作家曹雪芹。 |
5、 | 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狱 由此观之 , 王之蔽甚矣 B: 望其旗靡 以彰其咎 C: 皆以美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 必以情 以数谏故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春开学,五通桥区教育局组织全体中小学教师实时远程观看区防疫站关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目的是防患于未然。 B: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再次强调语文学习必须阅读,广泛的阅读,大量的阅读。所以让我们爱上阅读重视阅读坚持阅读吧,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伴随一生。 C: 为了天更蓝,水更绿,为了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从2018年1月1日起乐山禁止在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举措深得市民的拥护和好评。 D: 乐山题材电影《人怕出名猪怕壮》充分展现了大乐山特色和当下的许多社会热点,剧情紧凑,让人在捧腹大笑后又能引发深思,是一部值得观看的接地气的影片。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禁锢(gù) 嗔(zhēn)怪 怪诞(dàn)不经 B: 虐(nüè)待 蹒(pán)跚 神采奕(yì)奕 C: 差(chāi)事 哺(bǔ)乳 麝(shè)香鸭 D: 可观(guān) 咒(zhóu)骂 柠檬(méng)树 |
8、 | 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C: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D: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
9、 |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畦 阴蔽 人声鼎沸 嘎然而止 B: 怪诞 凛洌 骇人听闻 头晕目炫 C: 慎视 澄清 可歌可泣 义愤填鹰 D: 喧腾 瞰望 忍俊不禁 顶礼膜拜 |
10、 |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皑皑(ái) 农谚(yàn) 羁绊(jī) 挑拨离间(jiān) B: 闸口(zhá) 旷野(kuàng) 怅惘(wǎng) 接踵而至(zhǒng) C: 恐吓(hè) 蛮横(hèng) 寒噤(jìn) 暴风骤雨(jù) D: 闭塞(sāi) 凋零(diāo) 隧道(suì) 草长莺飞(yīng)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 )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3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瘦马铜声①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②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③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④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⑤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⑥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很劳累。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⑦马霜天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⑧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⑨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张守印,有删改)
【注释】①“瘦马铜声”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 1 )文章第③~⑥段写了马霜天老师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
②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
( 4 )读完全文,你认为标题“瘦马铜声”的含义有哪些。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母亲齐肩灰白的头发,鬓边有几丝飘到脸上,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觉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站台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①“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句子中,划线词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②“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 4 )文中第⑧段写龙应台的这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不少于500字。(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