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肝脑涂地。 B: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 现在却不断地变为现实。 C: 这里古民居鳞次栉比 , 虽经历风雨,渐显颓唐,却仍让游者深感其往日的辉煌。 D: 这个白天看上去很一般的城市,一到晚上就流光溢彩 , 几乎可以与上海南京路媲美。 |
2、 |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 某些小报专爱断章取义 , 歪曲别人谈话的内容,以制造假新闻。B: 我们街舞队的实力比对方略胜一筹 , 所以在比赛占有优势。 C: 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D: 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 , 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恫吓(hè) 寒噤(jìn) 味同嚼(jiáo)蜡 如法炮制(pào)B: 句读(dòu) 龟裂(jūn) 荷枪实弹(hè) 心无旁骛(wù)) C: 锃亮(zhèng) 舶来品(bó) 方枘圆凿(ruì) 觥筹交错(ɡōnɡ) D: 粳稻(jīng) 伎俩(liǎng) 引颈(jǐng)受戮 便宜行事(piàn) |
4、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匿名 遒劲 沥青 春寒料俏B: 妥帖 教侮 竹竿 眼花缭乱 C: 擅长 不缀 仲裁 因地制宜 D: 推崇 吹嘘 簇拥 触目伤怀 |
5、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C: 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 求闻之若此《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鹄(hào) 稀粥(zhōu) 哆嗦(duō) 军阀(fá)B: 毡靴(xuē) 宪兵(xiàn) 涔涔(céng) 潸潸(shān) C: 伶俐(lì) 萦绕(yíng) 掺和(cān) 窈窕(tiǎo) D: 贮藏(zhù) 梗概(gěng) 烟囱(cōng) 汲水(jí)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叱咤(zhà) 姹紫嫣红 藤蔓(màn) 轻歌漫舞 B: 熨帖(yù) 尉然成风 惶恐(huáng) 富丽堂皇 C: 亢奋(kàng) 引吭高歌 佝偻(lóu) 伛偻提携 D: 拾掇(duo) 勤学不缀 绯红(fěi) 妄自菲薄 |
8、 | 我国素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文明用语典雅而简洁。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偶尔使用更能平添一分书卷和儒雅之气。下列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B: 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说“不吝赐教”。 C: 归还所借之物时说“请笑纳”。 D: 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父亲时说“令尊”。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我们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B: “唱红歌、读经典”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 C: 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D: 世博会已经闭幕了,但志愿者笑容却总是回荡在我们耳边。 |
10、 |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 人情事故 趾高气扬 销声匿迹 乳臭未干B: 言简意赅 苦心孤诣 斩露头角 风尘仆仆 C: 为富不人 汗马功劳 名正言顺 乐以教和 D: 含辛茹苦 浩瀚无垠 不辍劳作 头晕目眩 |
解读爱情,体悟纯净美好。 ( 3 )甲诗阐述的是诗人崇尚的爱情观,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请任选一点作答。( 4 )甲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5 )乙诗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 6 )乙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阅读 我愿汝曹①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②,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③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④。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⑤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⑥无异。汝辈于此,极⑦宜猛省。 (注释)①曹:辈。②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③义蕴:内在的意义。④发越:散播。⑤举:举出。⑥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⑦极:通“亟”,急。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加温习(温习) B: 安可尽读(尽力) C: 然后思通其义蕴(通晓) D: 极宜猛省(反省)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但 读 得 一 篇 必 求 可 以 背 诵 然 后 思 通 其 义 蕴 而 运 用 之 于手腕之 下 ( 3 )结合选文,说说作者对读书的看法。 |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 1 )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20多年桃树,有几十亩的桃园。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料峭春寒尚未消退,它的枝丫间便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紧接着,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条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电话这端的我差点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如此,等结了桃,还要疏掉多余的果,每个枝上只留一两只最大最好的。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怕经不住……
④就这样,在表哥的叮嘱下,我虽是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忍痛割爱,按表哥说的办。不过看看桃树那稚细的“胳膊”,我也的确有点儿担心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那年夏天,我收获了6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累果之重,便主动疏掉一些繁花,摘去一些赘果,只是比去年留的要多了许多。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只是个头不太均匀,有的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蕾,更舍不得糟踏结出的每一个果子。可是,最终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感觉也不如原先的甜。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他说: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⑧想想我们的人生,不同样如此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很多,想要的“花”和“果”很多,理想的树上花团锦簇。可是,现实却屡屡冷酷地告诉我们: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为了实现人生最大、最美好、又最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成功。不然,貌似满树之“花”、累枝之“果”,却终是得不到几个像样的“桃子”。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有删改)
( 1 )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糟踏”中的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它正确的书写应是________。
“我”栽种桃树的过程 |
“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
桃花开满树 |
兴奋 |
表哥叮嘱摘掉多余的花和果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不舍 |
桃树渐渐长大,不再疏花去果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不解 |
表哥说明桃树疏花去果的原因 |
⑤________ |
作文:
题目:家乡的 (横线上填写建筑名)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求写成说明文,篇幅不少于600字。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