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词语不完全同类的一项( ) A: 掌握 群众 参观 观察 B: 灿烂 碧绿 可爱 贫苦 C: 神色 世界 思想 明天 D: 我们 那边 这些 非常 |
2、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为了泡制好春酒,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 不仅从冬至日开始就泡,还放入了八宝,等到一个月后才喝。B: 天津卫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以是个做买卖的好地界儿。 C: 杨巴果然能说会道 , 一通说辞既让中堂大人明白了那是芝麻,又照顾了中堂大人的面子。 D: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孩子们对此乐不思蜀。 |
3、 |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是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A: ④①③②B: ④①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萤火虫——莹光棒 鞭长莫及——迫不急待B: 梗概——气慨 语无伦次——美仑美奂 C: 博览——磅礴 披星戴月——拖泥带水 D: 取缔——真谛 因地制宜——不容质疑 |
5、 | 句中加点的词语含有贬义色彩的是( ) A: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个坏孩子?” B: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D: 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 |
6、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边塞/塞责 应和/随声附和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B: 嫉妒/疾病 高亢/引吭高歌 持之以恒/恃强凌弱 C: 果脯/胸脯 提防/提心吊胆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D: 沧桑/悲怆 榜样/依山傍水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
7、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扬州的个园,瘦西湖,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南京的中山陵,都是闻名全国的名胜风景区。B: 扬州风景美如画。从扬州西下高速,沿途种植了银杏、桃树、枫树……等树木。 C: 一年一度的扬州马拉松赛已拉开帷幕,文昌路上参赛选手绵延七、八里,数万民众驻足呐喊,为运动员加油助威。 D: 不少网友心存疑惑:失踪的马航航班调查和搜寻难道就这样不了了之? |
8、 | 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B: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C: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D: 双手/搂定/宝塔山 |
9、 | 选择对下列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 A: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对词句就不需要下太大的工夫了。 B: 喜欢读书,但始终不大能领会书中的要义和实质。 C: 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 D: 喜欢读书,但对书中的精神,就不需要下太大的工夫了。 ( 2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A: 他喝酒一定要喝尽,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 B: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 C: 他喝酒一定要喝尽,一定喝醉了才善罢甘休。 D: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定喝醉了才善罢甘休。 ( 3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A: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即使去向人家要,他还是安然自若。 B: 穿上又短又破的外衣,缺吃少穿,但他还是安然自若。 C: 穿上又短又破的外衣,即使去向人家要,他还是安然自若。 D: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缺吃少穿,但他还是安然自若。 ( 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A: 不甘心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 不为贫贱而忧虑,也不想升官发财。 C: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 不甘心于贫贱,也不想升官发财。 ( 5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A: 从这话看来,他应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B: 从这话看来,他就是指五柳先生呵。 C: 从这话看来,他是否就是五柳先生呢? D: 从这话看来,他无疑就是指五柳先生。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组成。B: 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C: 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
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回答问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祭常山回小猎①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④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簿: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词以“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虚写出猎,下片的“狂”是实写征战杀敌。 B: 乙诗首联点题,着力勾画狩猎队伍开向狩猎场的气派和场面,为下文的狩猎作铺垫。 C: 乙诗颈联以“白云、青山、红叶”烘托诗人归来的风度神采,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 D: 甲词和乙诗写于同一个时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以及所显之志有异曲同工之妙。 ( 2 )在这两首诗词中,作者善于锤炼动词,请列举一例,并作一点赏析。 ( 3 )两首诗词中划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写法?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河中石兽》)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马上,立即。②契:用刀刻 ( 1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如是再啮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 ③求剑若此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4 )一位老师上课用PPT演示了(甲)文中的内容,下面是他用的五张图,请你根据甲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 )B: ④①⑤②③ C: ①⑤④③② D: ③①⑤②④ ( 5 )甲文中的老兵批评了那些“________”(用原文内容填写)的人,乙文则讽刺了那些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人。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斜塔上的实验(节选)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 A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大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森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颗梅子树,有两颗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上的雨点,因晾晒衣服的脚步磨亮了楼梯地板,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
⑦古城有句俗语:“下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中最奇诡的底色。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父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
⑪突然有一天,这一大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⑫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敞开的,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出一种古典的雨声!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
⑬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⑭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 1 )文章开篇巧妙,妙在何处?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感情真挚。(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