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飘逸的长发像风中轻轻摇摆的柳条,你明亮的眼睛像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B: 新时代的青年要涵养一身浩然正气,坚守一颗执着初心,坚定一个理想信念。 C: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得益彰。 D: 人在走投无路时,常会着急、焦虑、恐慌,但不管如何,都要保持乐观心态。 |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 , 被责令限期整改。 B: 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C: 春天到了,公园里,男女老少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 在明媚的春光里漫步。 D: 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
3、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话剧《天下第一楼》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几百场,场场爆满,是继《茶馆》之后,演出场次最高。 B: 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问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由人不敷出、势如累卵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华而又面临倒闭的曲折发展历程。 C: 《天下第一楼》歌颂了卢孟实、玉雏儿姑娘、罗大头、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与实干精神。 D: 《天下第一楼》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和鲜明的行业特点,生动、地道,充满生活气息。 |
4、 | 由于《新华日报》的被封,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______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该报的前身叫《彷徨》,是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者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等。陈然被捕入狱后,仍坚持秘密刊印该报。( ) A: 《光明日报》 B: 《大公报》 C: 《挺进报》 D: 《中央日报》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 B: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把“回响”改为“回荡”) C: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取得了在经济改革方面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和“在经济改革方面”互换位置 D: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充满了信心。(删去“否”)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湛蓝(zhàn) 静谧(mì) 骊歌(lì) 砭骨(biān)B: 追溯(sù) 蜿蜒(wān) 峰峦(luán) 祈祷(qí) C: 生肖(xiāo) 倒坍(tān) 荣膺(yīng) 抽噎(yē) D: 嫉妒(jí) 称号(chēng) 涟漪(yī) 殷红(yīn) |
7、 |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A: ③④②⑤①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⑤②③④ D: ③⑤④②① |
8、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节上演的电影《流浪地球》,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纷纷为导演的前瞻意识点赞。 B: 甘棠镇一年一度的“火龙”盛会,点燃开江人民歌舞升平。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D: 2019年3月12日,昆山“反杀”案被写入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作为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公开发布。 |
9、 | 《水浒传》中有三位女将,分别是顾大嫂、孙二娘和( )。 A: 扈三娘 B: 潘金莲 C: 阎婆惜 D: 王婆 |
10、 | 选出下列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排比) B: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C: 可是,这能全怪我么?(设问) D: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 1 ) 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 )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太丘与友期行( ) ②去后乃至( ) ③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④尊君在不 ( )(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学习这短文能让我们明白为人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 和 。( 4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⑬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链接)
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其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________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________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________。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洗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艺惊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中,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挑剔的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虑,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算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从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赋可能从此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片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些什么。
⑪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吗——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⑫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⑬这就是全部经过。
⑭“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呢!”孩子向窗外扬了杨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⑮“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⑯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差点儿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 1 )阅读全文,请把文章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初试艺惊四座→________→教授调查原因→________→破格录取伊玲
( 2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①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子
②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
( 3 )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2019年全国高考卷Ⅲ的作文材料为漫画,画面中老师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说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句话温馨感人,引发师生强烈共鸣。作为即将初中毕业的你,也有自己的最后一课,比如班会、语文、数学、英语……在这节课上,有拼搏的身影、鼓励的话语、期盼的眼神、不厌其烦的叮咛、满含感激的鞠躬,甚至还有冰释前嫌的拥抱……此情此景同样令人难忘。
请以“最后一课”为题,选取一两个场景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特征要鲜明,要有真情实感。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