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找出下面字形全对的一组( )
A: 蹒跚 萤光屏 坦荡如坻 络绎不绝
B: 推崇 发祥地 无动于衷 惟妙惟肖
C: 蔓延 震摄力 重峦叠嶂 交头结耳
D: 斟酌 挡剑牌 摩肩接踵 因地治宜
2、《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 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 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 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 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3、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

A: 竟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B: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C: 竟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D: 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4、

下列加划线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藻xìng 倍qióng 山yā
B: 飞sù 雾sōng 荒shuì
C: 属引凄异zhǔ 公xiàng 砀háng
D: 素绿潭cuān 僦lìn 长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句名言:“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是“自我” 不断实现的过程。
B: 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邱玉辉、高级工程师彭燕华、重庆大学教授尹超……等多位国内人工智能专家出席了大会。
C: 医学专家指出,大量快速的进食冷饮,会损伤孩子稚嫩的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痉挛,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D: 年少时,眼神澄澈,心地纯良;长大了,受到名利、欲望、贪婪等熏染,变了质,走了味,失了魂。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被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凡尔纳,其作品具有科学性和幻想性。他的三部曲分别是《海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B: 《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C: 冯骥才是我国当代作家,他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具有浓厚兴趣,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珍珠鸟》《俗世奇人》。
D: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之情。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yáo) (zhōu)怅 (zǎo)饰 信手(niān)来
B: (xuàn)染 (yàn)语 (jié)难 (yǔ)栩如生
C: 意(yùn) 暮(ǎi) 狡(xiá) 味同(jiáo)蜡
D: 要(jué) (yǐ)情 颦(cù) 吹毛求(cī)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惠顾”属于谦辞,“赐教”“久仰”“见教”属于敬辞。
C: 《猫》——郑振铎——《郑振铎选集》——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家庭的故事》
D: 《动物笑谈》——康德拉·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狗的世家》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骚人”便含有此意。
B: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 古代称呼人的方式很多样、很讲究。以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杜甫又称杜工部。
D: “朋友”一词在传统文化里枝繁叶茂,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10、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 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D: 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嶂,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 1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 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 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 2 )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1 )本文作者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
( 2 )解释划线字的词语。

①全石以为底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________

③以其境过清________

( 3 )翻译。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4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源之小的语句是:
( 5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情怕血道”,这一乐一忧”似乎不盾,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 1 )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 本文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
C: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D: “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见父亲的虚荣心很重。
( 2 )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事件?

( 3 )文中画线的下列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②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 4 )文中两次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 5 )作者说“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阐述自己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梦幻视觉“水立方”

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充满阳刚之气的独特外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与它并肩而立的国家游泳中心,则以一种柔美风格,与“鸟巢”共同在北京城的北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与“鸟巢”一样,国家游泳中心也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水立方。

(一)阳光下晶莹的水滴

“水立方”设计精妙,晶莹通透,具有梦幻般的独特的视觉效果。它是—个177米乘177米,高31米的方型建筑。看起来形状很随意的建筑立面遵循严格的几何规则,立面的不同形有11种。内层和外层都安装有充气的枕头,梦幻般的蓝色来自外面那个气枕的第一层薄膜,因为弯曲的表面反射阳光,使整个建筑的表面看起来像是阳光下晶莹的水滴。如果置身于”水立方”内部,感觉则会更奇妙,你会看到,那些气枕像海洋里的一个个水泡。

(二)奇妙自洁不沾尘土

“水立方”从材料到结构完全是一个创新的建筑,蕴涵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节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ETFE项目经理詹姆斯先生说:“它是一个双层ETFE芹,统,外面一层里面一层,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第一个,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种ETFE膜材料的质量只有同等大小玻璃的1%,韧性好,又能吸收更多的阳光,并且不女自燃。另外,它们还有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三)覆盖计划大量节水

拥有三个巨大游泳池的水立方,每小时蒸发掉的水就要超过一吨。有没有可能避免除这种浪费呢? “水立方”的建设者们在设计之初就有过周全的考虑。他们考虑在游泳池池不用的晚上用塑料布或其他材料将整个池水覆盖。覆盖计划包括了整个“水立方’’的比赛池、戏水大厅等,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

​除此之外,“水立方”的另一个环保功能是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这是充分体现“水立方”科技、绿色设计理念的一个技术亮点。落到水立方房顶上的雨水会汇集到建筑物下面的一个中心储蓄池中,这些被收集永的雨水将被循环利用。

( 1 )如果说“鸟巢”因其雄伟壮观,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的建筑风格,那么“水立方”,则因其________ ,展现出一种________ 的建筑风格。

( 2 )“水立方”的设计贯穿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在本文(三)中,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有你更精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