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可鲁克湖是淡水湖,芦苇连片,候鸟成群结对,湖水澄澈,像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戈壁的辽阔粗犷添上了一丝秀美;而托素湖是咸水湖,寸草不生,只有烈烈雄风与湖水拍岸的声音相应和,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在长啸。这两个湖泊静谧而晶亮,像是两面熠熠生辉的巨大宝镜。 A: dèng kuàng hè bì B: chéng kuàng hé mì C: chéng guǎng hè mì D: dèng guǎng hé mì |
2、 |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 , 不如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 B: 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 , 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C: 面对五倍于我的敌军,八路军某部团长果断下达撤退的命令,大家张皇失措的撤离阵地。 D: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应和(hé) 黄晕(yùn) 静默(mò) 水墨画(mò) B: 着落(zhuó) 澄清(chéng) 澹澹(dàn) 端庄(zhuāng) C: 棱镜(léng) 粗犷(kuàng) 绿茵(lǜ) 娇媚(mèi) D: 酝酿(niàng) 草垛(duò) 莅临(lín) 咄咄逼人(duó)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宁静(líng) 可汗(kè) 镂空(lòu) 妄自菲薄(fēi)B: 窸窣(sū) 桑梓(zǐ) 比拟(nǐ) 重峦叠嶂(luán) C: 细菌(jùn) 交卸(xiè) 间隔(jiān) 教学相长(zhǎng) D: 恣睢(suī) 角色(jiǎo) 应和(hé) 豁然开朗(huò) |
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薇》一诗节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B: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中最伟大的两位是“诗圣”李白和“诗仙”杜甫。 C: 《少年闰土》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D: 《穷人》的作者是德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有《复活》《战争与和平》等。 |
6、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毕业前夕,在某班举行的班会上,班长张林真诚地对大家说:“感谢同学们几年来对我的包容和支持。”接着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同学们也纷纷发言。因病请长假的刘楠激动地对班长说:“____________”家境困难的李霞动情地说:“____________”“学霸”王磊诙谐地说:“____________”随后,同学们互赠留言,把班会推向高潮。 ①头儿,到了高中,咱俩还可以继续PK呦! ②谢谢你帮我补课,这么多天来你辛苦了! ③班长,你组织的‘真情援助’活动真是雪中送炭,这份爱心我会记在心里。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
7、 | 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的行踪,行舟于绿水之上,向青山之外驶去,隐含着诗人舟车劳顿,神驰故里的情形。 B: 领联写景传神。一个“阔”字写出春潮涌涨,江面与堤岸齐平恢弘阔大的景象;“悬”是船帆端直高高挂着的样子,作者借帆“悬”写出了彼时江面上风的状态,顺风而不是逆风,风顺却又不猛烈,是“和”风。 C: 颈联中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景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这当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更表现出具有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D: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怀乡情思,重在议论、说理,堪称千古名篇。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 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
9、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新产品研制成功的喜讯很快就 来了,不少地方或打来电话或发来电报表示祝贺。 ②谁来为这些弱势人群 正义? ③我正在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 走过我的身旁。 A: 颂扬 声张 泰然自若B: 传扬 声张 泰然自若 C: 传扬 伸张 悠然自得 D: 颂扬 伸张 悠然自得 |
10、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 。 。 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①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 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 ④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A: ④③②①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③②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湖①道中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B: 及守荆南回 望尘莫及 C: 罔不叹服 学而不思则罔 D: 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经纶世务者 (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荆 南 当 要 冲 日 有 宴 集 尧 咨 每 以 弓 矢 为 乐 坐 客 罔 不 叹 服 ( 3 )结合选文,说说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打他。 |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④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⑤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⑥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⑦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选自《昆虫记》)
( 1 )选文按照________顺序说明蟋蟀出世的过程。母蟋蟀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一对视觉器官的大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
( 3 )选文第②段“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一句中,作者为什么选用“监视”一词而不是“察看”?请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1)周末,是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2)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A.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3)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的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肘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却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4)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唤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5)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来一些人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6)B.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道:“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7)“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8)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9)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10)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啰嗦,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挪着步走了。
(11)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12)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说道:“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圣旨”:“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13)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也许你不富有,但你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就够了;也许你不聪明,但你有一股拼搏的幼儿,这就够了;也许你不出众,但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这就够了…也许你很听话,但这可能还不够;也许你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也许你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但这可能还不够……
题目:这还不够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用词贴切,句式多样,使语言富有表现力;③段与段衔接自然,使其浑然一体;④标点正确,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