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道化学题有些难,老师在讲台上强聒不舍 , 讲了两遍,同学们终于明白了。 B: 全才不能取代坚持,是全才而没有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C: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D: 中考临近,室友们都在认真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 |
2、 | 下列词语完全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毫不犹豫 大庭广众 刻骨铭 心根深蒂固B: 进退维谷 恼羞成怒 一拍既合 顾名思义 C: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奄奄一息 轻飞漫舞 D: 人情炼达 一泻千里 拖泥带水 忧心忡忡 |
3、 |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辈(háng) 冗杂(rǒng) 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 脑畔(pàn) 瞳仁(tónɡ)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 羁绊(jī)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 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
4、 | 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黃鹤楼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 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 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 尾联以抒情作结。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
5、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B: ①⑤④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找到了消除双方分歧的一套方案。 B: 静谧的深夜,我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心情豁然开朗。 C: 每当小镇的大会举行之际,妇女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 , 前往观看。 D: 爸爸从澳大利亚回来了,我高兴得喜出望外。 |
7、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 淡雅(yǎ) 创伤(chuànɡ) 豌豆(wān) D: 仿膳(shàn) 憔悴(jiáo) 恢复(huī) |
8、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绽开(zhàn) 分歧(qí) 脸颊(xiá) 形影不离(yǐng) B: 应和(hè) 闷热(mēn) 寒颤(zhàn) 繁花嫩叶(nèn) C: 贮蓄(chǔ) 刹那(chà) 感慨(kǎi) 鸦雀无声(yā) D: 模样(mó) 侍弄(shì) 绰号(chuò) 花团锦簇(cù) |
9、 | 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 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
10、 |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⑥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仅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两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妄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往之女家(同“汝”,她的。)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蔽”,辅佐。) C: 无陇断焉(同“垄”阻断。) D: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 ( 2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告诚自己,不要违背丈夫。) B: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妇女遵守的规则。) C: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D: 此之谓大丈夫。(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 3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设问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 B: 孟子用 “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主的意志,就如同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 C: 孟子先“破”后“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 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如文天祥、岳飞等,都可视为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
童年读书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钴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A)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B)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⑦读罢《三家巷》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⑧……
⑨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碎语文学》,有删减)
( 1 )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五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列表格。
读书 |
遭遇 |
为读《封神演义》 |
给人家拉一上午磨,被监督着在磨道里看书。 |
为读《青春之歌》 |
① |
为读《__②__》 |
③ |
为读《三家巷》 |
④ |
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⑤ |
小语:莫言的童年读书生活也太苦了吧!
小文:是啊,但我觉得苦中也有乐呢。你看,________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意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
,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吗,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选自《语言的故乡》)
( 1 )面对静夜,“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 3 )文章第21段,作者叙写“近日爱读《史记·刺客列传》和《野草》两部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这才是真正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字数不少于600字。(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6)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