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旧传为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B: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C: 《关雎》和《蒹葭》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D: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江城子,词牌名。 |
2、 |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 B: 议论 C: 记叙 D: 说明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B: 嗔怪(chēn) 涟漪(qǐ) 遒劲(qiú) 忍俊不禁(jìn) C: 阔绰(chuò) 伶仃(líng) 迤逶(yí) 鳞次栉比(jié) D: 真谛(dì) 炽热(chì) 酝酿(niàng) 惟妙惟肖(xiào) |
4、 | 博览群书的陈韵罗列出古典名著中各具风采的执扇人形象。他问大家:民间习惯称智谋之士为“摇鹅毛扇的人”。这种叫法与下列哪一位执扇人有关系呢?(填序号)( ) A: 薛宝钗“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绢扇来,向草地下来扑” 。(曹雪芹《红楼梦》)B: 孙悟空“执着芭蕉扇,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挥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 。(吴承恩《西游记》) C: 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施耐庵《水浒》) D: 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 |
5、 | 下列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是( ) A: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无精打采 , 应该振作起来勇敢面对困难。B: 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C: 中考现阶段复习更应劳逸结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D: 在王平同学作文因用词不当丢丑以后,我决心吃一堑,长一智 , 下苦功夫遣词造句,一定不要犯他那样的错。 |
6、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获得荣誉”“雄伟壮丽”“一泓泉水”这三个短语的类型依次是动宾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这个句子结构不完整,缺少主语。去掉“看到”或“使”,句子就完整了。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 他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D: 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好高骛远。 |
8、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如何化解生源危机?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机会。B: “明天早点来。”门卫对匆匆忙忙赶来的学生说。“不预留一点时间难免会迟到的。” C: 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不阅读便不能长精神。 D: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一定要注意室内卫生:保持地面、家具及墙壁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9、 |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②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③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④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勾住它的空皮。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窥望(kuì)趱行(zǎn)怄气(òu)聒噪(guō) B: 嗔怒(chēn)省得(shěng)恁地(nèn)干系(xì) C: 勾当(gòu)撇下(piē)怨怅(chàng)计较(jiǎo) D: 兀自(wù)尴尬(gà)逞辩(chéng)朴刀(pō) |
阅读唐朝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完成下面题目。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请分别回答文后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其它三项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 ( 5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在大海彼岸
①1902年3月24日下午,鲁迅和南京陆师学堂的同学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一起,在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下,踏上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客轮“大贞丸”号,开始他东去的航程。
②远行的鲁迅,心情是很兴奋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种陌生的路,另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大千世界,他将在那里展开新的追求,撰写生活史上新的一页。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
③江风轻拂,“大贞丸”沿着浩荡的长江徐徐行进,鲁迅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江两岸秀丽的山峦,这时,他看到在葱翠的树丛里,是农舍残破的乡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带着对故土的恋情,告别了贫穷而充满期待的祖国,他开始了异国学校生活。
④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很多,但像鲁迅这种从西式学堂里出来的还是少数,多数留学生是从旧式学塾、书院出来的,他们拖着长长的辫子,来到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有的是在改革的风潮中来赶时髦,说不上什么抱负;有的确实是想学点新的本领,好回去挽救垂危的王朝;也有的甚至是借此来玩一玩,镀镀金,观赏观赏岛屿之国的风光。这些留学生们生活得很惬意,在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他们时常成群结队在那里悠闲地赏玩。他们本来拖着长辫子,现在因为留学生须戴制帽,便把大辫子盘在头上,直顶得帽子高高耸起。也有散开辫子,盘得平平的,摘下帽子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鲁迅看到这种模样,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反感。
⑤但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中,却又集中了一批民族的精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梁启超等反清运动领导人,都在日本传播他们的思想,组织他们的抗争力量。鲁迅到日本后,感受到一种在祖国大地上未曾感到的热烈的革命气息。他感到鼓舞,感到春意般的希望在心中流动。他经常走出校门,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本来就沸腾着的血流,被革命先行者讲演中的慷慨之词,掀起了一阵阵的波澜。
⑥那时的革命者极力鼓动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引起鲁迅的共鸣。1903年3月,在弘文学院江南班中,他决然地第一个剪掉了辫子,表示自己反抗种族压迫的决心。剪发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决心作证,他特地拍了一张“断发照”。对着照片,他看到新的自己,瞬间,大海彼岸风雨如磐的祖国和苦难呻吟的同胞又呈现在他的眼前,向他召唤,他一腔炎黄之血喷张开来,提起笔,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抄下明志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⑦在海波长扬的日本,鲁迅一方面与热血沸腾的同伴一起开拓前进道路,另一方面则利用这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天地,拼命地学习。不仅学日文,学德文,而且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夜以继日地吮吸各种知识的乳汁。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艺术和被引入日本的西方古典美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都给鲁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他以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
(节选自刘再复《鲁迅传》)
( 1 )结合语境,完成下面对话。小明:“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这句
话我觉得很有意味,却说不出好在哪里。
小张:我认为这个句子① ________。
小明:我发现这篇文章画线句来自《藤野先生》第一段话,作者刘再复在“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后删去了“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我觉得有点可惜了。
小张:我认为②________
( 2 )文章④⑤两段都写到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目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l、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 1 )选文第①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你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2 )第①段中的加点同“热闹”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对描写小贩们的吆喝声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3 )请说说下面的叫卖声宣传的是什么产品,突出了该产品的的什么特色。①“粟子昧儿的白薯”:________
②“葫芦儿——冰塔儿”:________
( 4 )作者对许多吆喝声都怀有比较特别的情感,请分析作者对下列吆喝声怀有的情感。①卖蛤蟆骨朵儿的。
②烤白薯哇真热乎。
③葫芦儿一一冰塔儿。
④就剩两挂啦。
( 5 )通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可以感悟到作者对吆喝声怀有着怎样的态度与情感?请以“亲情呵护我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