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苍南县巨人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B: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 《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史书。
2、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销声匿迹 心往神驰 精髓(suǐ) 瞭(liào)望
B: 浮想联篇 言简意赅 栈(zhàn)桥 嶙(líng)峋
C: 与日俱增 矫揉造作 不屑(xiè) 拮(jié)据
D: 融会贯通 一筹莫展 殷(yān)红 拾(shè)级
3、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 酿(yùn) 木(nà) 细(qiān) 分道扬(biāo)
B: 信(qián) 丽(yǐ) 精(suǐ) 妄自薄(fěi)
C: 差(cēn) 寒(jìn) 持(jīn) 精竭虑(dān
D: 干(hé) 叱(chà) 漫(mí) 玲珑透(tī)
4、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 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 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 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5、

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创新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技术创新还是艺术创新,其背后都有创新者的好奇、洞见和决心在散发光芒,成功 离不开机会, 机会只为那些专一的创新者敞开大门。

A: 推动 无论 固然
B: 触动 只要 所以
C: 推动 即使 只有
D: 触动 不管 虽然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催枯拉朽 来龙去脉 人情事故 眼花镣乱
B: 白手起家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为富不仁
C: 正襟危座 鹤列鸡群 触目伤怀 坦荡如底
D: 无动于中 一以惯之 因地治宜 克不容缓
7、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B: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C: 有例可援:有例句可以引用。
D: 周道如砥:课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8、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áo) 婷(pīn) 恣(zhuī) 心无旁(wù)
B: 冠(miǎn) 广(miào) 桥(zhàn) 自吹自(lěi)
C: 言(zhēn) 褴(lǚ) 本(shé) 强不舍(guō)
D: 摇(yì) 养(rú) 立(zhù) 揉造作(jiǎo)
9、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B: 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C: 生物钟既无齿轮,也无指针,它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D: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份尊重与感动正是“以心换心”的完美诠释。
10、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何大学问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
B: 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 , 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C: 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忘乎所以 , 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D: 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 , 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上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完成文后习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潜然流涕。明帝问何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

【注释】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及其日中如探________

②元帝之________

( 2 )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A: 明帝问何致泣
B: 告此意,更重问之
C: 皆美于徐公
D: 策之不其道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 4 )[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________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________,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完成以下练习。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①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在两座高楼之间长着一棵树。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绿色植物,树一侧的叶子碰到了一座仓库密密实实的墙,另外一侧的叶子掠到了一座破旧公寓的窗口,下面的空间已经被水泥铺到树的根部,但这棵树仍然活着,而且每到春天都会长出新鲜嫩绿的叶子。

②“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住在树根下的老鼠问。“我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你的话”。

③“这是我的事!”树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④“但是没有人来看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老鼠说,“除了我。”

⑤“不关我的事!”树说。

⑥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窗外那棵树长出细小的新叶了,嫩嫩的,绿绿的。春天来了,即使是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到春天了。现在我会长得更好。 我敢肯定。”

⑦“感谢上帝!”母亲说。

⑧夏天来了。树叶长得又大又长,树枝被它们压得弯了腰。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下了一片阴凉。

⑨“你这样耗费自己的生命,真的让人为你感到遗憾!”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要是你捕捉昆虫,或者做些有用的事情,我倒会感到好受一些。你为什么就是要这样做呢?”

⑩“这是我得做的事情!”树说。“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

⑪“但是,如果有人关注或同情的话,那又会不同,”老鼠说。

⑫“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⑬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热浪让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爱的树的遮阴,我真的无法忍受。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我从这种响声中感觉到了凉爽,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凤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⑭“感谢上帝!”母亲说。

⑮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秋了。空气开始稀薄和变冷,那棵树的树叶也开始变黄,一片接一片地掉落到地上。水泥地面全都被落叶覆盖了,那些落叶就像金子般闪闪发光。

⑯“现在你明白了!”住在树根下的老鼠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你的辛苦有何所得?”

⑰“我做了我得做的事情”,树说,“那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⑱“真是懦弱的植物!”老鼠说,“如果你结出果实让人吃,那至少算是留下一点东西,可现在,除了掉落的枯叶和空荡荡的树枝,你什么都没有留下。”

⑲“那不关我的事!”树说。

⑳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妈妈!亲爱的妈妈,夏天已经结束了。看啊!我那棵可爱的树掉叶了,那些光秃秃的树枝拍打着我们的窗口,似乎在提醒着我,那棵树该安静休息了,我想我也要睡觉了。亲爱的妈妈,请您帮我拾几片树叶,我要好好珍藏,因为它们一直是我快乐的源泉。”

㉑说完,她转身面对着墙,慢慢地入睡了。

㉒“感谢上帝!”母亲说。

—一选自《美文》(有删改)

( 1 )文章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也写了一位生病女孩看到树后的感受,请分别加以概括。

①树的经历:________

②女孩的感受:________

( 2 )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怎样的生存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语境,说说第⑤、⑧段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不关我的事!

②树叶在热浪下微微颤抖 , 留下了一片阴凉。

( 4 )请从修辞和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章第⑬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好像置身于山间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树木风舞婆娑,碧绿的草地上长满了鲜花,清香四溢,叮咚作响的泉流你追我赶往前奔。

( 5 )文中的树反复说:“这是我得做的事!”“我的家族全都这样做。”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并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爱的硬度

①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②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③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功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④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⑤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⑥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的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⑧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⑨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⑩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 1 )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 3 )结合文意,请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 4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 5 )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兴趣是良师益友。她牵引着你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她指引着你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她引领着你去采摘甜蜜的成功果实。有了兴趣的牵引,生活就会更加愉悦、幸福。
请以“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失心腐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