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舒婷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发对土地的炽恋之情。 C: “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D: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
2、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撰文(zhuàn) 应和(hé) 星宿(xiu) 咄咄逼人(duō) B: 揶揄(yé) 迤逦(lǐ) 谄媚(chǎn) 言简意赅(gāi) C: 哽咽(yè) 狞笑(níng) 倔强(jué) 苦心孤诣(yì) D: 无垠(yín) 贿赂(lù) 绰号(chuò) 彬彬有礼(bīn)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B: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宗相连。 C: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
4、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丽达勤奋、刻苦、不怕困难,照顾身体状况不断恶化的保尔,帮助其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同时也在保尔的帮助下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B: 鲁迅作品中常用对比手法,如《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人”的对比,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中对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鲜明对比。 C: 《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即便是反面人物也是如此,如高俅、蔡京、西门庆,作者虽然只做了几笔简单的勾勒,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孙悟空具有敢于斗争、藐视权威的叛逆精神。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在天宫,他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 |
5、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 变得漂亮 拮据的生活 行为不正 张开两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
6、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 果得/于/数里外 D: 然则/天下之事 |
7、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元勋(xūn) 选聘(pìn) 挚友(zhì) 迭起(díe)B: 殷红(yīn) 燕然(yàn) 澎湃(péng pài) 伫立(zhù) C: 小楷(kǎi) 咳嗽(sòu) 校对(xiào) 草率(shuài) D: 韭菜(jiǔ) 揩桌子(kāi) 疙瘩(gē da) 抹杀(mǒ) |
8、 | 下列句子中,没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D: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9、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戏谑 (xuè) 稽首(qí) 鳞次栉比(zhì) 相形见绌(chù) C: 荣膺(yīng) 慰藉(jiè) 戛然而止(jiá) 未雨绸缪(móu) D: 嗥鸣 (háo) 怂恿(sǒng) 吹毛求疵(cī) 强词夺理(qiáng) |
10、 | 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物资匮乏,但战士们即使死后马革裹尸 , 也不退缩。 B: 元旦晚会,张靳的小品时不时引人大笑,连班主任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 汉代的董仲舒年少时治学读书目不窥园 , 后来被征为博士,成为一代大儒。 D: 同学们之间一定要有不耻下问、互相帮助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①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②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③疏帘邀月影,嘈嘈④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释】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②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③落落:稀疏的样子。④嘈嘈:杂乱的声音。 ( 1 )请简要赏析颈联“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的妙处,说明理由。( 2 )诗人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结合诗句,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比去,问其所之。 ( 3 )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 |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被圈住的母亲
乔 叶
“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数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小时候,姥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日子。
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她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她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她的儿孙。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文章除了记叙母亲“为她的姥姥送煤”“在家为孩子做饭”“上山采野果”外,还记叙了哪几件事?《孟子·尽心上》有言:“民非水火不生活”。宋人杨万里《春晓》诗云:“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也不能使它没有意义。”生活就在我们的日子里,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
题目:在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联系自身生活写作。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5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