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填入下列句子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三句中的“垂髫”“伛偻”“斑白”都是指老人。
C: 古代晋升官职可称为“左迁”“陟”等。汉代等级制度严格,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课本上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就与此处的意思一致。
D: “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句的主干是“长城是结晶”。“繁花嫩叶”“花好月圆”都是并列短语。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B: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C: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
D: 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唱(yíng) 星宿(xiù) 睥 (nì) 而不舍(qiè)
B: 顶(qióng) 胆(què) 候(shì)怒不可(è)
C: 推(sǎng) 形 (jī) 狼(jí) 相形见(cù)
D: 匀(chèn) 枯(zào) 择(jué)不知所(cuò)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五四百年来的历史,铭刻着的卓越领导、卓著功勋;

①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灿烂前程、美好未来

②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光荣奋斗

③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④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奋发崛起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北碚缙云山是重庆周边避暑最受欢迎的四大热门景区之一。
B: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 体验生活、留意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一定会写出好的作文。
D: 当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想起祖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多读点书,可以让心 而坚定,可以 生命的长度和思想的深度;多点空闲给自己,到大自然里去散步,去享受寂寞、优雅的时光;写一些文字, 灵魂;听一些音乐,灵动尘世。其实,我们和自己一直 ,只是有时看不清自己,甚至忘却了自己。


A: 充盈 拓宽 解释 如影随形
B: 充盈 拓展 诠释 形影不离
C: 充满 拓展 解释 形影不离
D: 充满 拓宽 诠释 如影随形
8、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排比)
B: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夸张)
C: 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己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比喻)
D: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拟人)
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风雪载途
B: 愧怍 鎏金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 蟾蜍 脊椎 惟妙惟肖 重峦叠嶂
D: 归咎 喷嚏 啸聚山林 穿流不息
10、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划线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
A: 你们两位,一个是戏剧界的泰斗,一个是音乐界的才女,若能联袂登场,相得益彰 , 一定可以发挥卓绝的效果。(相辅相成)
B: 他贪得无厌,为了谋取钱财,无所不至。(无所不在)
C: 直到近来,经过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半斤八两)
D: 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每个人备得其所。(各司其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贾至的《春思》一诗,完成下题。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 1 )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________的特点。

( 2 )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1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 2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教学相________

食________

学半________

④教然后知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4 )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________”作类比引出“________”,再从________和“学”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________”的观点,最后又引用“________”来深化强调论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有病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1 )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________→哥________,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________,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 3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②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 4 )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阅读文章《信》,完成问题。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勋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诤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有删改)

( 1 )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信口开河
B: 通风报信
C: 愿陛下亲之信之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 3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选自《中国剪报》)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选自《作文素材》)

四、写作(分值:60分)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季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人生的哪一个瞬间不是繁花朵朵呢?如果我们有着敬业、乐业、执著的心,人生的哪一种天气不是红日艳艳呢?所以,花季里,请你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请以“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为题,习作一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Justonly”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