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河对岸绿水青山,分别映在圆洞里,正如五幅不同画面的山水彩屏。 ②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寨边有宽阔的石头河,河水清澈见底,常见游鱼成群,互相追逐。 ③河上有30多米长、5米宽的五孔石桥,弧形石拱与倒影连成一个个圆的洞门。 ④竹林、果树相间的岸边,石屋村寨在阳光辉映下,如片片白云,散落在间,形成一派独特的山村美景。 ⑤石头寨依山傍水,四周有秀丽挺拔的群山。 A: ⑤②①③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⑤ D: ④⑤②③① |
2、 | 下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大闹天宫 B: 诸葛亮——三顾茅庐 C: 武 松——井阳冈打虎 D刘姥姥——进大观园 |
3、 |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书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B: 许云峰在狱中经受了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写下了《我的“自白书”》。 C: 《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互帮互助,为建设农村合作社而奋斗的故事。 D: 翻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你就进入了一个魔法的国度,你的身份就变成了“麻瓜”。 |
4、 |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5、 | 下列文学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里抄出来的文字”,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就选自这部散文集。B: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的他在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慧马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C: 《咏煤炭》的作者是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就出自此诗。 D: 中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
6、 | 下列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并列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 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
7、 | 为句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A: 生病 B: 痛苦 C: 困苦不堪 ( 2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 A: 鼻涕 B: 眼泪 C: 鼻涕和眼泪 ( 3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A: 牙齿 B: 岁月 C: 年龄 |
8、 | 下面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翠屏湖游人如织,水中鱼儿往来嬉戏,栩栩如生。 B: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咄咄逼人地成长。 C: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D: “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它使沿线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舟共济。 |
9、 | 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 ③①④②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②④③ |
10、 | 古诗词鉴赏。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 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涵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颔联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惆怅。 D: 诗中用“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作者没有因为仕途坎坷而消沉,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豁达胸襟。 |
诗词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全诗围绕“________”字展开。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________”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爱莲说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 2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 B: 花之富贵者 C: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能以径寸之木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往日,对江南乡村的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几只勤劳的白鹭时而驻足时而低翔,在嫩绿的浅处投下几点不规则的倒影。
③阳光、蛙鸣、白鹭、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那时的杭州湾畔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
⑤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是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面对这惊世骇俗、主宰整个世界的金黄,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⑥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⑦如果说,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耕耘、种植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更让这幅画图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⑧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缤纷烂漫,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等具象春天的摄录和写真,也包括人与人之间感动信任、关爱互助等抽象春天的乐享与滋润。
⑨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叔叔”,她一边叫,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
⑩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今年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个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样,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江南的春天,还是最美的呢!
(有删改)
( 1 )上文写了“我”对江南的春天三次不同的感受,每次分别是因为什么而感受到什么?请分点简要回答。①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请从用词的角度品析这个句子)
②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结合上下文,谈谈这个句子的含义)
( 3 )第⑧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分析。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 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 1 )作者对两种人持什么态度? 阐述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可用原文语句作答)①作者的态度是________。
②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
( 2 )第④自然段中谈道“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跟“牛马一样”,这一浅显生动的比喻,意在批评一种什么现象?少一点焦虑,让我们的步伐更从容;少一点虚荣,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少一点埋怨,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少一点冲动,让我们的世界更安宁……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题目:少一点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