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狩(shòu)猎 荫(yīn)蔽 险象迭(dié)生 一抔(póu)黄土B: 倔(jué)强 脑髓(suǐ) 锲(qì)而不舍 张惶(huáng)失措 C: 砭(biān)骨 嬉(xī)闹 鞠躬尽瘁(cuì) 断壁残垣(yuán) D: 篡(cuàn)夺 祈(qí)祷 玲珑剔(tī)透 引颈受戮(lù) |
2、 |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县( ) A: 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以彰(表明;显扬)其咎 B: 先帝简拔以遗(遗留)陛下恢弘(发扬光大)志士之气 C: 可计(计算)日而待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也 D: 陟(提升)罚臧否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怠慢)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禁止或者杜绝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B: 我们要引导物流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以维护物流行业的社会形象。 C: 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D: 深受学生们追捧的“诗词大会”独具魅力,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
4、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C: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脸》中的水上漂,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主人公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战士。 |
5、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B: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 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
6、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智取生辰纲”等故事都选自经典小说《三国演义》。 C: 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 D: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7、 |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B: 狼亦黠矣(狡猾)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 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恐前后受其敌(遭受) D: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言即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 , , , , 。 ①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价值精神 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 ③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个字的基础 ④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价值标准 ⑤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A: ④①②③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③①④⑤② D: ①④③②⑤ |
9、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冬天在常人眼里是肃杀寂冷的,但在大师笔下,却美得高贵而深沉,充满韵味。郁达夫的_____江南的冬日_____,就像婉约娴静的江南女子,举手投足间尽显风情_____朱自清的《冬天》,描绘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情景,洋溢着温馨和幸福□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A: 《》 ; , B: “” , 、 C: 《》 , 、 D: “” : , |
10、 | 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B: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C: 罗曼•罗兰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D: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 ,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 )用“/”划分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两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谪,写下了这首怀念友人的诗。 B: 首句写景,点明暮春的时令,借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声悲切的子规,寓飘零悲伤之感,可以说是融情入景。 C: “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中的“龙标”与标题中的“龙标”同指地名,即王昌龄谪贬之地。“过五溪”,可见友人旅途之艰辛,贬谪之僻远,暗含对朋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 D: 三,四句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与安慰。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韩愈《马说》 ——节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 ①或: ②食: ③策: ④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 3 )读甲文,说说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4 )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 |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⑤我吞吞吐吐地说。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 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 1 )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①“……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 3 )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 4 )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
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究,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作者尹定瀚)
( 1 )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 2 )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 3 )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4 )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 5 )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作文
在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