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贯 挑衅 媲美 一视同仁B: 凋零 萧瑟 轩昂 看风使舵 C: 酬和 裸露 淳朴 人情炼达 D: 滑翔 拍板 蓬篙 沧海桑田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B: 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 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 全国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日前表示,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教育所产生的不 |
3、 |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虚构论据两类。 B: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不少经典著作,如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等。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诗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D: 风骚是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庄子》里《离骚》。 |
4、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慨 云宵 朗润 混为一谈 B: 蝉蜕 书塾 瞭亮 花团锦簇 C: 珊瑚 祷告 淅沥 花枝招展 D: 鉴赏 分歧 决别 人声鼎沸 |
5、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B: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 “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迸(bìng)溅 绯(fēi)红 萌(méng)发 B: 蹒(pán)跚 滑稽(jī) 烦躁(zào) C: 簇(cù)新 雷霆(tíng) 虚妄(wǎng) D: 赃(zāng)物 推崇(còng) 踌躇(chú) |
7、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固 锋芒毕露 一气呵成 鸦鹊无声 B: 莫衷一事 正襟危坐 人声鼎沸 心会神凝 C: 诚惶诚恐 格物志知 咄咄逼人 因地制宜 D: 独具慧眼 中流砥柱 囊萤映雪 略胜一筹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B: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 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
9、 | 《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靠兴起义兵抗元,却屡遭失败,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B: 诗中第二联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C: 颈联借用天然巧合的地名表达了惶恐和孤苦的感觉,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了神奇的一联绝对。 D: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民族气节。 |
10、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妈生气地问道:“今天到哪去了,你?” B: 本次展览会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 织锦、刺绣等。 C: 从峰顶俯视黄山,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黄山,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D: “新一代人工工智能技术与5G网络的结合,会让以前觉得难以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史广顺说:“这将催生更多创新运用及业态.”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 1 )第1节诗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 2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3节诗所写的内容。( 3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最后一句诗“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的作用。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小惠未遍________ ③再鼓之,必走________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________ ( 2 )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3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 )【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乡下的秋天
汪红琼
当太阳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叶子一样薄了。
踩着阳光的经脉,一群打枣的小手在空中飞舞。成熟的枣儿不熟的童心,挺着几竿竹棍,把秋色摇落。那枣子,胖嘟嘟的,喜气洋洋地滚满一地,那欢声笑语,轻快明亮,像鸟叫一样直啄我心。我扔下手中的赶鸡篙说,妈,我不给你赶鸡了,我想去玩。妈说不行,这几天的日头一溜就没得了,谷不晒干怎能卖钱给你买花衣服穿。我说我管你呢,你把谷晒这里让鸡随便吃得了,反正我今天不帮你赶鸡了。妈不多和我理论,拿耙子围着禾场把谷划拉一圈后说,给你两角钱买东西吃,你再帮我赶一天鸡,好不?望着她手中的钱,我站在那里磨蹭许久,又默默地接过来。但心中,恨透了那些鸡们,扬起竹竿就是一阵猛追紧打,直到满天鸡飞叫,落下一地毛才住手。麻雀已经啾儿啾儿地向禾场洒下了一片激越的叫声。
空气里流淌着秋天咝咝的声音。我孤单地坐在半块砖头上,看树上的秋虫怎样发出最后的喘息,看远处人们起伏不断的身影。秋空明净而辽远,我小小的心灵已经衰草离离。那个肩头飘扬着彩色气球的货郎怎还不来?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心里咚咚不停地拨着妈教给我的小算盘:五分钱一根的管子糖,两角钱可以买四根,等货郎来了一定要他卖五根,万一他不肯,就不买他的了。妈每次给我钱的时候,都这样叮嘱我、教导我。直到如今,每当我去买东西和人家砍不下价来时,总忘不了迸一句“我不买你的了”。
我很小气,像我妈。奶奶在世的时候,这样说过,为了篱边桔树上那挂满枝头的桔子。奶奶刚伸手去摘的时候,我喝住了:“不给你吃,你去吃鸡屎。”秋风顺着篱笆根溜过,把零落的柴屑吹得像小动物一样走动。妈在屋里一边把反复翻晒过的谷物归仓,一边传出尖叫来唤我:“叫老婆子来背她的口粮!”老婆子就是奶奶,是妈对奶奶的称呼。妈每年秋天给奶奶口粮时,总要数落,说我和哥哥小的时候,老婆子不肯抱我们,经常睁着一双大眼看我们坐在地上摸鸡屎吃。老婆子现在老了,动不得了,每年却还要吃她几百斤粮食。妈对老婆子感到无可奈何,我也跟着不喜欢,虽然我早已忘记了鸡屎的味道。
我去喊奶奶,弓着小脚背,在屋门前凸凹不平的路上,在铺着柴草的禾场上,上下乱蹦,像一只误入歧途的蚂蚱。透过淡淡的暮霭,我看到了那一面熟悉的土坯墙,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我喊奶奶,奶奶颤动着小脚颠出她的小屋,孑立的身影像一根衰草在摇晃。我说奶奶我妈让你去背你的口粮,奶奶的老脸便笑开了,深褐色的老人斑仿佛枯叶牵着枯叶在地上走,那一棵棵在秋风中无力摇动的白发,使我牢牢地记住了秋天的暮霭,那幽蓝的林梢是怎样地降下了奶奶一生的大幕。
天空高了又高,日子凉了又凉。凉凉的月光,一下子泻下来,小小的村庄,就淹没在月色里了。草丛里的蟋蟀合唱团,唱的还是往年的那首老歌,和我的童年一起,被田野上刮过的一阵风吹着,轻盈、悠忽而散漫。
( 1 )第二段中的“儿童打枣”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①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
②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
( 3 )文中的“妈妈”和“奶奶”是怎样的形象?请分别作简要分析。歌者
①行走在天地之间,广袤的原野从我脚下延伸而去,一直到遥远的天际。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②记得小时候在放牧的路上,当别人家的牧羊犬拽脱拴它的铁链,狂吠着向我冲来时,我心里充满了恐惧。幸亏阿爸及时赶到,一把拽住正准备落荒逃去的我,我们定定地站立在原地。因为有了阿爸,我心里的恐惧立刻减损下来。那牧羊犬冲到离我们大概十步之遥时停下来,不断地叫着,却没向前靠近。“不要跑,要停下来,必要时要迎上去!”阿爸说。后来,阿爸的这句话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经验。
③每次放牧,走上原野,我会在风中低吟某首歌的旋律,后来唱歌成了我消解孤独的一种方法。比如,刚刚下过一场暴雨,一道弯弯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唱:七色的彩虹搭起了帐篷。再如,盛夏时灿烂的野花盛开在草地上,便唱:大地的头上插满了鲜花。渐渐地,我发现天地之间,我可以和任何一样东西对话:原野上的花花草草、天上的飞鸟、河流里的小鱼,甚至一块石头。
④我发现除了我,在原野上喜欢唱歌的还有百灵鸟,它们对唱歌的热情与执着,比起我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个草原上的小牧童,常常听到它们婉转又悠长的歌唱,随性又自由。
⑤小时候,我和堂弟共同喜欢的游戏是在草原上寻找鸟巢。最容易寻得的,是角百灵的鸟巢。它们用干枯牧草搭建的圆形鸟巢,精致得就像人工所为。我们会在鸟巢附近做上记号,然后隔三岔五来探望,等待鸟蛋一天天地孵化。当雏鸟破壳而出后,我们的探望就会频繁起来,俨然是痴心于野外观察的鸟类专家,看着雏鸟的羽毛一点点丰满起来,直到它们的父母带着它们飞离窠巢。
⑥百灵鸟的雏鸟在没有长出羽毛之前是不发出声音的。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面前,这有着“草原歌唱家”之誉的精灵,把小小的鸟巢隐藏在广大的辽阔之中,以枯草般的毛色掩护自己,在雏鸟时代选择了噤声,是为让自己有更多活下来的机会,为长大后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纵情地歌唱。
⑦我曾看过一个视频,画面里是一只已经死了的角百灵雌鸟,当镜头慢慢推近时,出现了一个被它身体遮掩的小小鸟巢,里面还有几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幼鸟,因为听到了动静,幼鸟像是忽然醒过来一样,个个伸长脖子,把嘴喙髙高地升向空中。饥饿的它们等待着父母衔来吃食,却不知道当冰雹来临时,它们的母亲用单薄的身体护住它们,一直到冰雹把自己砸死,也没挪动一下!看着这画面,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普天下的雌鸟啊,普天下的母亲啊!
⑧可如今我发现,身边一些人对鸟儿是视而不见的,由此我判断他们对其他事物,比如对野花也是同样态度。久居城市的人们目光内似乎只有路标与方向,忽略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许多鲜活的生命。
(作者:龙仁青 有改动)
( 1 )结合全文,简述题目“歌者”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特殊的疫情时期,还是静好的寻常岁月,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以善心和善行温暖有需要的人,以自己的微光,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微光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