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成都新都区升庵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zèng)恶 (lín)选 田(pǔ) 叱(chà)风云
B: 风(mí) 笨(zhuō) 分(wǎn) 芳草如(yīn)
C: (xiè)数 吞(shì) 粗(guǎng) (ǒu)心沥血
D: (yùn)含 妖(láo) 袅(nà) 含辛(rú)苦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cì) 带(xié) 沟(hè) 偏(bì)
B: 原(liáo) 束(fù) 惆(zhàng) 悬(shū)
C: 远(miǎo) 静(tián) 讼(zhēng) 色(tuì)
D: 孕(yùn) 宽(wèi) 掇(chuān) 磅(bó)
3、历史剧《屈原》是谁的作品?( )
A: 胡适
B: 郭沫若
C: 矛盾
D: 郁达夫
4、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写文章有深造的方法, 作文也如此,修改旧的文章,重写旧的题目,才能不断深造。

①这样不断地加工,石头凿完了,玉就完全出来了。

②如还是写不好,再过几个月还是写这个题目,一定有更好的语句出现。

③如果文章第一次做得不好,过几个月再重写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优美的语句出现。

④这就像加工玉石一样,今天凿去外面的一层石头,就可以看到一点玉;明天又凿去一层石头,玉看得更清楚。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④①
5、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 的报国志,也有 的故乡情;有 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 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6、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光溢彩的重庆洪崖洞依偎在长江边,令人叹为观止
B: 秋风中叶子簌簌而落,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C: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那些书皮五光十色的侠怪小说,渐渐变得无人问津
7、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 侏儒 质问 诚惶诚恐 期期艾艾 ;
B: 迁徙 凄惨 冥思暇想 藏污纳垢;
C: 愚钝 犀利 广袤无垠 鹤立鸡群 ;
D: 酒肆 缤纷 黯然失色 抑扬顿挫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漠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叙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B: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C: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 《动物笑谈》作者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上常常吹毛求疵
B: 临近中考,别的同学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C: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流血流汗拼搏出来的。
D: 国庆节凌晨,各高速公路上汽车摩肩接踵 , 迎来了拥堵高峰。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阿城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
B: 阿城成了《华夏人文地理》的主编,他不仅要摆正这本杂志的定位,还要参与杂志各种大选题的具体策划。
C: 虽然人文地理杂志是所有杂志人的梦想,所以目前中国这类杂志屈指可数。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蒙________

往诣蒙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 东 西 虽 为 一 家 而 关 羽 实 熊 虎 也 计 安 可 不 豫 定?

( 3 )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4 )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花朵

陈美

开学第二天,我就认识了她。

认识她,是因为她在练习本的封面上,用艺术字体写上了我昨天课上讲的一句话:命运咬了我一口,我把它当成了亲吻。

她,不是天生丽质的那种,黑黑的,瘦瘦的,长长的刘海,眼睛大而亮,不漂亮,但耐看。

看得出,她很乐意亲近我。远远的,见了,就拼命地挥手;下课了,借故一两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需请教,跟我说些话。

终于,放学后,她坐在我办公桌的对面,托着腮,看着我,傻笑着。

想跟您说件事,可以吗?

很高兴,你能信任我。

您知道我的刘海为什么那么长吗?你瞧

她撩起刘海,我看见她的左前额上有一块小铜钱那么大的黑疤。然后,她向我诉说小时候的经历——

“瞧,那黑乎乎的是什么?”一个小朋友指着我额头上那块黑色的胎记大惊小怪地说,“真难看!”“是啊,是啊,叫人呕吐。”另一个小朋友随声附和着。

我像被胶住了一样,不知所措。我恨妈妈为什么要生我,生我又为什么要在我的额头按上这个东西!我一边哭一边跑,回到家,躲进卫生间,拿起剪刀,对着镜子边哭边剪刘海,我要把那胎记遮掉。满地的落发,一如我碎了的心瓣。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了。”我把头埋在妈妈的怀里哭着。“傻孩子,”妈妈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知道吗?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胎记,有人说这是你到人间时,命运在你的头上抚摸了一下,我想你注定是与众不同的。”“真的吗?”我听了,不禁破涕为笑。

您在给我们上的第一课上说“命运咬了我一口,我把它当成了亲吻”,我喜欢极了,就跟妈妈说的一样。

“老师,你看,这上面还有毛呢。”看着她纯真的笑脸,我很是欣慰,她有一个睿智的母亲,生活的乌云飘来,被爱的阳光瞬间驱散,生命的天空不曾黯淡。

我告诉她,这样的疤痕,老师也有。

小时候生病,经常咳嗽,咳得上气不接下气,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用我母亲的话讲,倘若把看病的钱换成铜板,怕是我挑不动的。后来听说中医药熏,效果不错,母亲便下决心带我去看。医生说,恐怕留痕,你考虑考虑。母亲说,女孩子不会裸背的,就在肺部熏吧,颈前就免了,青春期,这是治疗的最后机会了,否则,这毛病要生根了。母亲很是用心,回家后,给我熬鱼汤,吃了让伤口发,把肺底的毒素吸出来。忙完一天的活,母亲让我半躺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揭开药膏布,用棉絮来回地拭,再换上新的……我的咳嗽终于好了。

读师范三年,我都没去过集体浴室,我怕同学看到我背上的疤痕。

工作后,外出旅行,我没泡过温泉,我没游过泳……

前不久,我去做身体,美容师惊喜地叫起来,姐,你的背上怎么有花啊?

听到这话,我的眼泪出来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把它当作生命的瑕疵,羞于见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这竟是好看的花。

生命的花!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曾经读到一篇采访,那位智慧老人在采访中笑着说,早年车祸在她脸上留下的伤疤,

如今成了美丽的酒窝。当年失意的骨折,已改写成了诗意的人生存折。

原来,胎记,这生命的疤痕是我们向人生注册时的商标。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志。

心中有美,眼中有花啊。

生命的缺憾,一旦得到怜惜,可以升华为傲视群芳的奇葩。我们都享受到了灵魂受宠的滋味。

临别时,我拥抱了她,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宝贝,我们都是命运的宠儿。”

第二天,她剪短了刘海,远远地,举着头,向我笑。

(选自2019年3月《新民晚报》)

( 1 )文中“我”的母亲和“她”的母亲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表达母爱的形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 2 )在小组合作赏析文中“忙完一天的活,母亲让我半躺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揭开药膏布,用棉絮来回地拭,再换上新的……”一句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完善同学们的理解。

小金:我觉得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忙完一天的活”,从这可以看出母亲是个勤劳的人。

小华:我倒是觉得“轻轻地”和“来回地拭”写得很好,写出了母亲________

小阳:我虽然同意你们俩的看法,但我觉得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用得最好,因为________

( 3 )文章有些语句饱含人生的哲理,请从下面三个语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的理解。A.命运咬了我一口,我把它当成了亲吻。

B.生活的乌云飘来,被爱的阳光瞬间驱散,生命的天空不曾黯淡。

C.生命的缺憾,一旦得到怜惜,可以升华为傲视群芳的奇葩。

我选________句,它的意思是说:________

( 4 )你觉得下面哪句更吻合文章的主旨,为什么?

①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②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精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毫不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顿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 1 )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犬相助相伴→________________→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 2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 4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 5 )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字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つ真心、珍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