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物或事物的,如“凌乱”“苍白”“悠闲”等词语都是形容词。 B: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挖掘”“慈爱”等词语都是褒义词;“愚蠢”“丑陋”等词语都是贬义词。 C: 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称为同义词,如“请求”和“恳求”,“时代”和“时期”等词语。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令尊”中的“令”属敬辞类,而“鄙人”中的“鄙”属谦辞类。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_________在预定海域。 ②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_________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③马克.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__这座桥。 ④对于你的痛苦,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_________你、鼓励你。 A: 降落 繁衍 崇拜 安慰B: 溅落 繁衍 推崇 安慰 C: 溅落 繁殖 推崇 慰问 D: 降落 繁殖 崇拜 慰问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众多的城市建设规划中,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始终以人为本,围绕如何让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B: 近年来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让大多数遵义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摆脱了贫穷的困扰,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 C: 第八届中国大学电视节以“大学生创作,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D: 品牌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家企业的名片,发挥好品牌的作用,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
4、 | 下列对《西游记》这部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时被公主扇得悠悠荡荡,后来他施计智取了芭蕉扇,可他得到的这一把芭蕉扇是假的。 B: 《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C: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后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唐僧为他取名悟空。 D: 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菩提老祖,孙悟空从菩提老祖处学得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本领。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扬州市推广使用电子书以后,学生们摆脱了卷帙浩繁的纸质教材、参考书,书包的重量减轻了不少。 B: 建设工地上,各种机械夜以继日地轰鸣着,劳动者们决心以最优的工程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 C: 漫步在古运河秀水之畔,徜徉在瘦西湖亭阁之间,文明不得不赞叹设计师别具一格的构思和匠师们精妙的技艺。 D: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 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
6、 |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黄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一句话中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 B: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三国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她的儿女儿情怀。 C: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句中“历史”“最”“深远”分别是名词、副词和形容词。 D: 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准确。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考察期间,贺国强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和大学生就业。B: 如何管理、认识、把握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既关注又十分头疼的问题。 C: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 中学时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此期间多背诵些优秀的诗文,就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④③⑤ |
9、 | 下面对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点题,诗人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 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尾联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
10、 | 给文段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却它的磅礴,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历史是起伏的潮汐,________,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A: 涨潮,是历史的峰巅;落潮,是历史的中断 B: 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 C: 落潮,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 D: 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词的上片重在描写________之景,下片集中抒发________之情。( 2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空乏其身: ②又何间焉: ③而后喻: ④乃入见: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甲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4 )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 |
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⑦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要懂得“取”和“舍”
①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但这绝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
②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
③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④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谓雅俗不一回事。自命风雅者,往往其实是“恶俗”;向来为专家学者辈不屑一顾的“俗物”,却没准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他讲得俗不可耐。
⑤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偏狭。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
⑥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也要尽可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
⑦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之如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 1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该如何取舍”?请分条概括。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儿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