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 B: 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C: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D: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重要标准。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字,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B: 电影《红海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C: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 , 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面对黄石的飞速发展,我们岂能在心中无动于衷? |
3、 | 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B: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
4、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劲爆/劲头 脖颈/引颈受戮 鱼目混珠/混为一谈 B: 挎包/跨栏 箴言/三缄其口 峥嵘岁月/铁骨铮铮 C: 逶迤/推诿 褒贬/针砭时弊 曲高和寡/和颜悦色 D: 陨落/殒命 弹劾/言简意赅 冠冕堂皇/冠状病毒 |
5、 |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出卖,拨弄) B: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舒展活动) C: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瘦弱,面色不好) D: 那一朵红莲 , 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含苞待放) |
6、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窗棂(níng) 憔悴(cuì ) 拈轻怕重(niān) B: 恼愠(yùn) 怅惘(wǎng) 间或(jiàn) 矫揉造作(jiāo) C: 自矜(jīn) 谒见(yè) 佝偻(gōu) 瞠目结舌(chēn) D: 翩然(piān) 翌日(yì) 轻觑(qù) 巧妙绝伦(lún) |
7、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栖(xī)息 绮(qǐ)丽 惺松(sōng) 轻妆(zhuāng)淡抹B: 撷(xié)取 嫩(nèng)绿 负荷(hè) 融汇(huì)贯通 C: 黝(yǒu)黑 温馨(xīn) 新颖(yǐn) 墨守成(chéng)规 D: 翘(qiáo)望 纤(xiān)细 屏障(zhàng) 张皇(huáng)失措 |
8、 | 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江﹣﹣私放晁盖(《水浒传》)B: 华子良﹣﹣狱中装疯(《红岩》) C: 诸葛亮﹣﹣火烧连营(《三国演义》) D: 鲁滨逊﹣﹣荒岛造船(《鲁滨逊漂流记》) |
9、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色歌曲,唱响鄂州》活动,表达了鄂州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 B: 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C: 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D: 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
10、 | 文言语句中划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fǒu),不宜异同。 B: 然得而腊(là)之以为饵(ěr),可以已大风,去死肌,杀三虫。 C: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zhé)戍(w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D: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诗人重阳佳节独自饮酒,抱病登台的近况。 B: 颔联写出了诗人因为抱病在身不能喝酒,遂无心赏菊的无奈。 C: 颈联中“玄猿”和“白雁”等景象,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色。 D: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菊花从此不须开”,是诗人对菊花发号施令,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B: 颔联和颈联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表现了因为战争而背井离乡的无可奈何。 C: 全诗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副他乡落日、黑猿悲啼、故国霜天、白雁南飞的凄清之景。 D: 这首诗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体现了杜甫写诗的风格。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虽有嘉肴》 ①虽有嘉肴 ②不知其善也 ③然后能自强也 ④教学相长也 ( 2 )句子翻译。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③故曰:教学相长也。 ( 3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①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 , 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②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 , 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________。
三哥的眼镜
曲波
①三哥是百里外乡下大姨家的老三。三哥长得结实健壮,棱角分明的四方脸,一副浓眉大眼炯炯有神。
②浓眉大眼、视力极佳的三哥第一次来我家串门时戴了一副近视镜。当时我在读高中,周日,正在家做练习题,三哥推门进来,只见他背个布包,黑红的面庞上戴着副上世纪五十年代知识分子戴的大黑框近视镜,镜片后的大眼睛炯炯放光、转动灵活,不停地眨,显得滑稽好笑。我捂嘴“嗤嗤”笑了笑,父母见戴着眼镜的三哥也笑,问他怎么戴上眼镜了,眼镜哪里来的。眼镜是借的。”见全家人都笑,他一把摘下眼镜,哪想老姨家没人戴呢!吃过晚饭,收拾完,我继续做我的练习题,三哥拿起我的教材,小心翼翼地翻看、
③大姨家五个孩子,一家七口全靠种地生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要说念书,就是吃饱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三哥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三哥不甘心在农村像父辈一样过一辈子,想有份工作,就来和我母亲商量要去当兵。
④三哥真的去当了兵,他给我母亲写信,讲述他在部队的表现,说要好好干,争取转志愿兵,退伍时会给分配工作。
⑤我读大学时,三哥在猫耳洞给我写信,给我讲老山前线侦察兵的故事,要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⑥我大学毕业时,三哥从老山前线凯旋。眼前的三哥皮肤粗糙黝黑,人苍老了许多,又戴着一副眼镜,镜片后的大眼睛安静温和。“又是借的眼镜?”三哥腼腆地笑笑:“猫耳洞光线很暗,长期吃压缩饼干,视力大不如从前。不过不打紧,恢复一段时间会好的。”三哥说着从袋子里掏出带给我们的东西——南方的香蕉、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还有一尺厚的写满字的一摞稿纸,是他在猫耳洞打着手电写的,有对父母的思念、对前线战事的记录、对牺牲战友的哀悼,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当然还有遗书。我惊讶三哥的文笔,比我想象中好许多。听到我的夸奖,三哥有些羞涩,羞涩起来的三哥还真有点儿文艺范儿。
⑦凯旋的三哥到我家第二天,老家那边就拍电报催他回去。回去后的三哥很长一段时间才来信,说忙着呢,说家乡的小学校请他去做报告,说自己复员了,被安排到粮库上班,等等。我为三哥松了口气,似乎一夜间三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期间我去看过三哥一次,他戴着墨镜,很酷,很帅,出出进进地忙着。我开他玩笑,说他不戴墨镜看起来像军人,戴上墨镜像老板。“真的吗?”三哥摘掉墨镜,在阳光下眯起眼睛自言自语,“不戴了。”
⑧三哥真的没再戴墨镜。
⑨后来,三哥下岗了。下岗的三哥打短工,做零工,搞工程,学维修电脑。我疑惑他为什么对电脑技术感兴趣,以他的文化底子、年龄,做这行不吃力吗?三哥说,这是高科技,跟不上时代,人就会落后。三哥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走在了我的前面。我是在三哥的指导下使用的微信,我的第一个好友是三哥。三哥的微信头像就是他穿军装戴军功章的照片,威武英俊。在我心里,三哥是个啥都难不倒的能耐人,可在春节前的一天深夜,三哥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他焦急地说,咋办?三哥老了,认不出战友的模样了。
⑩原来三哥要参加战友聚会,三哥找出当年的照片,灯下的三哥眼睛花了,看不清、辨不出照片上的战友,着急地给我打来了电话。我长出口气:“三哥,你都六十岁了,眼睛花了,正常啊,配副老花镜就好了。”那边的三哥才长出口气,醒悟似的连连应声,放下了电话。
⑪春节时,三哥朋友圈更新了照片,有当年在老山时和战友穿迷彩服在丛林中穿行的照片,有战友聚会时的照片,有区里领导来家里慰问的照片,还有一张三哥戴着老花镜伏案写信的照片。三哥曾说过,每到过年都会给战友写信,一封写给牺牲在老山的战友,一封写给健在的战友。写信时的三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
( 1 )在学校的读写活动中,《三哥的眼镜》一文脱颖而出。结合全文,想象结尾处三哥写信的样子,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50字左右)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或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作文:
请以“坚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也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