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太原市第五十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失败时,留一点期望给自己, ;被帮助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

①你会发现,回馈的时光无比满足

②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可以把握

③你会发现,光明的道路仍有荆棘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B: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
C: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3、

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
③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就会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
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
④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⑤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了解它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

A: ④①②③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④②①⑤③
4、

下列诗句中,疑问句形式与其它各项不同的是 (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D: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明察秋豪 擎天撼地 轻飞慢舞 一反既往
B: 媚上欺下 险象迭生 恪尽职守 吹毛求疵
C: 藏污纳垢 粗制烂造 不可明状 诚惶诚恐
D: 浑身懈数 变幻多姿 低回婉转 尽态极艳
6、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校园,阳光和煦,花飘香!那一串串白色花,点缀在枝繁叶茂之间,引人情不自驻足观赏,而香气也会在你毫不经意时突然袭入你的鼻管,让人心生意。真正是世间风物千般好,惟有春色情独钟!

A: huái zù jìn xiá
B: huái cù jìn xiá
C: huái cù jīn qiè
D: kuí zù jīn qiè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jié)责 (yǒu)黑 广(mào)无垠 花团锦(chù)
B: 鞭(tà) (xī)利 相形见(zhuō) 美味佳(yáo)
C: (mì)食 迁(xǐ) 深(wù)痛疾 长(yú)短叹
D: 真(dì) 干(hé) 千山万(hè) (náng)萤映雪
8、小说在结尾才点明。“智取生辰纲”的计策,对这样的结构安排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采用补叙手法,突出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 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意,公开谜底,揭示主题,使行文错综复杂,纵横捭阖,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C: 采用补叙手法,可以使文章集中凝练,生动有趣,造成悬念,比直陈其事,更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D: 补叙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9、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把伞,是开在雨中的一朵花;两把伞,就是顺水携行的一枝并(dì)莲。
B: 黄昏,漫步林间,常常被树鸟声,一地落叶,一缕清香(bàn)住脚。
C: 初夏,栀子花开,蝶儿翩飞,翠绿的藤蔓也按(nài)不住爬上白墙的冲动。
D: 踏着熟悉的林荫道,逝去的日子在眼前流动,往事历历,不觉湿了眼(kuàng)。
10、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许多人眼里,哲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哲学思考,必然会在生活面前碰壁。哲学大师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哲学是要去反思和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源头,所以总是来得太晚,“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活动,是一种自甘寂寞的沉思的理性。

A: 脱离实际的思考会在生活面前碰壁。
B: 哲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因为来得比较晚。
C: 哲学的意义在于理性反思生活背后的本质。
D: 哲学的特点就是研究人们熟悉的事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开生面;尾联,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具体分析本诗中“起”“承”是如何体现的。
( 2 )结合题目分析尾联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卖油翁》,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 1 )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 射: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 去:睨之,久而不去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D: 自: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2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 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
B: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C: 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只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D: 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 3 )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 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B: 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C: 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D: 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生命的价值

①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②院长总笑而不答。

③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④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的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⑤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成“稀世珍宝”。

⑥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他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 1 )“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为什么不说“卖”,而说“展示”?

( 2 )普通的石头为什么说成是稀世之宝?(用文中的话回答)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何等好啊。大概,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姹紫嫣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边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约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满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明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样?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缕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是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况且还有衰草杂陈呢。如果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数不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片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好像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 1 )第5段中的“燕北地寒生草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而“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一句又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 2 )第7段中“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作者为什么要“猛地站起来”?

( 3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原因是什么?

( 4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题目一:请以“慢慢地,我懂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烦恼积压在心头,沉甸甸的,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无意间打开窗户,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继续更新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