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长沙市宁乡县老粮仓镇中心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断/执/通大邑 级而上/路不
B: 行/合/而不舍 然不动/孜孜
C: 弃/款/大大落 三半夜/少不
D: 哑/伤/满目痍 睚必报/吹毛求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散(chāi) 时(shà) 粼(lín)
B: 悴(qiáo) 瘫(huàng) 别(jué)
C: 树(chà) 怦(pēng) 笑(nì)
D: 浴(mù) 蔽(yīn) 寒(zhàn)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曾候乙编钟最具有科学价值的就是“一钟双音”。

①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它的合瓦型结构

②一钟双音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对世界音乐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③这样的双音共存一体,又互不干扰,非常科学巧妙

④当敲击中的正鼓时,侧鼓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鼓时,正股的振幅为零

⑤编钟的鼓部有一个正鼓音和一个侧鼓音,相聚三度音程。

A: ①③⑤④②
B: ②③⑤①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⑤①④③②
4、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忍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 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 作者在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的长诗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荣膺 螺旋桨 委屈求全 援疑质理
B: 雷霆 金刚石 提心吊胆 人情练达
C: 烽烟 三步曲 不屑置辩 如雷贯耳
D: 脉博 造假账 雕梁画栋 雷厉风行
6、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由,诲女知之乎!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威尼斯商人》中,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B: 杨修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 , 招致杀身之祸。
C: 《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D: 《观潮》全文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8、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yì) 防(dī) 锐不可当 好高务远
B: 发(xiào) 颓(tuí) 世外桃园 无精打采
C: 首(qiáo) 透(tī) 英雄辈出 义不容辞
D: 恨(zèng) 气(fèn) 一愁莫展 再接再厉
9、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九三年》等。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是:“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著名作家阿来说:“能否和故乡达成和解是自己创作成功的关键。”
B: 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网友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C: 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 我校阳光体育节的顺利举行,是因为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老师们的辛苦努力的结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小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1 )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 2 )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小惠未

②公将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3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他的平庸表现在哪里?他身上也有闪光点,请你概括一下表现在哪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曾经的菖蒲

方华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咋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11 《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12 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13 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边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真是孤陋寡闻了。

14 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养。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15 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16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17 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18 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选自《散文》2020年第2期《水湄三篇·菖蒲》,有改动)

( 1 ) 本文写了与菖蒲有关的哪些童年往事?
( 2 )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问朋友,竟是菖蒲。(品味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 3 )引用诗文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色,请以第⑾节为例赏析其作用。
( 4 )文章标题为“曾经的菖蒲”,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草原,一支苍凉的秋歌

①太阳刚升起,我便驱车从呼和浩特向希拉穆仁大草原进发。车出市区不久,即进入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望着窗外枫红谷黄的秋色,我的思绪陷入少时读过的描写蒙古大草原的小说情景中:绿莹莹的草原无边无际,清风拂过,到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草甸子上野花盛开,群马驰骋;红日西沉,蒙古包外响起悠扬的马头琴……

②两个小时后,希拉穆仁大草原到了。希拉穆仁在蒙语里是指水草丰茂之意,自古以来这儿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清朝乾隆皇帝北巡到此,惊叹世上居然有如此美丽的草原,草原上竟有如此清澈的河流,遂下旨在这里建一大召(指寺庙),作为满、蒙、汉等民族融洽的象征。这座古寺现保存完好。

③然而,草原风光却与当年大相径庭。

④我因有过川北大草原和云南香格里拉草原之旅,所以格外留意内蒙古大草原有何特色。进入我视野的草原显得十分苍凉,看不到文艺作品中写到的那种齐腰深的草了,只有所剩无多的小草,恰似北方田野里稀稀拉拉的麦茬;更有一片片裸露的沙土,旅人骑马、骑骆驼兜圈之际,后面扬起一溜尘土;草原上风大,我们的头发、鼻孔里吹入点点沙粒;哪怕我望尽地平线,也不曾看到一幅牛羊满坡的画卷,河流早已成了涓涓小溪……

⑤面对已显沙化的大草原,心想这也许是秋天的萧条所致,因为秋天的歌总是充溢着自然界的苍凉、充溢着人生的悲凉。由此追溯斑斓的历史长河,中华文明是由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这三大文明圈不断融合、不断发展而来的;与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比肩的草原丝绸之路上辙痕犹在,似乎尚有驼铃声声;长空忽然一阵鹰鸣,颇像成吉思汗的蒙族铁骑,纵横欧亚大陆,将旌旗插向大漠深处,一路留下铿锵的足音……难道建立过辉煌的草原将要变成茫茫的戈壁滩?

⑥怀着诸多疑问,我请教了当地的老牧民。他们坦言,草原急剧沙化是近几十年的事,希拉穆仁大草原在上世纪70年代仍然是水草丰茂,风光无限,如今的景象与国人过度开发草原有关。我不禁联想到当下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关注。所谓生态,就是生物在某一种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按照西方生态美学的观点,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窃以为生物有三个层次的生命:第一层次为植物,第二层次为动物,第三层次——也即最高层次为人,这三者之间的生物链是不能破坏的,如破坏了第一层次,必然危及第二、第三层次。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科学地制定了治理草原的方案,前景还是光明的。

(选文有改动)

( 1 )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风吹草低牛羊

成吉思


( 2 )第①段写想象中的蒙古大草原美景,②段又写古时真实的美景,有什么用意?

( 3 )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强调大草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的?

( 4 )指出本文最突出的写法特点并说明主题。

( 5 )请为治理“草原荒漠化”提点儿建议。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原来,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及班级。(4)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对你,我不屑一顾”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