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济南平阴县第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划线字的字音和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biàn) 本(juān) 林(hàn) 田(chóu)
B: 衣(ɡuān) 遒(jìn) 取(shè) 竿(wéi)
C: 长(shàn) 料(qiào) 青(tà) 拥(cù)
D: 杻(shū) 沉(tán) 夫(xiān) 道(chà)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áo)哮 澎(pài) 然(yān) 锐不可(dǎng)
B: (bǐng)息 浩(hàn) 靖(suí) (yǎo)无音信
C: 世(shì) (jí)责 防(tí) 相行见(chù)
D: 灭(qiān) 狼(jí) 仲(zái) 蹿了一蹿(cuān)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蔼 踉踉跄跄 恭敬 人声鼎沸
B: 搓捻 不求甚解 绅士 繁花嫩叶
C: 企盼 花团锦簇 盔甲 浑为一谈
D: 激荡 美不胜收 确凿 人迹罕至
4、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xǐ) 狭( yì) 杂(rǒng) 雾(mái)
B: 丽(qí) 憔(cuì) 酝(niàng) 呜(yàn)
C: 宽(shù) 尺(zhǐ) 噪(guō) 身(jī)
D: 恿(sǒng) 冽(lěn) 上(shuò) 溅(bèng)
5、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B: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C: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D: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是 , 终不愿意。
6、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加 参天 红参 参差不齐(词中“参”都读“cān”)
B: 积累 劳累 累计 成年累月(词中“累”都读“lěi”)
C: 厌恶 憎恶 恶心 深恶痛绝(词中“恶”都读“wù”)
D: 供应 供销 供给 供不应求(词中“供”都读“gōng”)
7、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因保密需要,原文以“××”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B: 这篇消息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C: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的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起飞着舰,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D: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描写出这次军事训练活动的人情味,展现出官兵的家国情怀,实则也是记者内心真性情的写照。
8、下列有关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这一年写给他8岁幼子诸葛瞻的,所写内容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谆谆教诲,殷切希望,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B: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所作,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丑小鸭》等。
C: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对此书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D: 《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

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
B: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水浒传》)
C: 格列佛﹣﹣游历飞岛国(《格列佛游记》)
D: 猪八戒﹣﹣大战二郎神(《西游记》)
10、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沉/银/而不舍
B: 续/贴/轻怕重
C: 美/取/手蹑脚
D: 广博/粗/人不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 ,回答相关问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甲诗和乙诗中表明诗人刘禹锡和王湾当时所处地点分别是

( 2 )乙诗中哪一联和甲诗的颈联在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成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弃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北宋《原谷谏父》)

(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讲信睦________

女有________

外户而不________

之________

________

( 2 )用斜线/”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父 不 从 作 舆 捐 祖 于 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 4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蠢的争斗

从前,有一群人坐着一艘巨大的帆船去远洋旅行。船上有十个船员、五个富人和二十个穷人。船舱一共分了三层,最底层装的是燃料、粮食和用作食物的少量牲畜。第二层住的是穷人们,环境恶劣而肮脏,终年见不到阳光,也不允许到上层和甲板上去呼吸新鲜空气。除非是遇上风暴,需要他们出手挂帆或帮忙修复桅杆,他们才能上来。

头等舱住着船员和富人们。风和日丽的时候,他们平静地驾驶着船,并轮班喝着香槟吃着美味。特别是富人们,吸着雪茄坐在船尾钓鱼或看日出日落,优雅而愉快地旅行着。他们脚下,二等舱里浊臭而沉闷的空气中,穷人们越来越烦恼的情绪,他们根本没有感觉。

好日子没过多久,灾难来了。船上的罗盘坏了,而船又恰好进入无风地带。像被定在海中央一样,一呆就是几天。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船员和富人们最初隐瞒实情,穷人们对外面发生的事也全然不知。但很快,他们发现,每天的淡水和食物供应量在减少,他们察觉出有什么异样,想到甲板上问个明白时,面对他们的,却是一杆杆黑森森的枪口。

船员和富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对于解脱困境都没有什么实质用处。最后,他们决定采用最古老但也最实用的应急方法——启用桨,二等船里二十名穷人,不是最好的劳力么?

他们于是派人到二等舱去通知穷人。穷人们正为一天比一天减少的食物分发量而窝火呢,他们说:这点食物,让我们活下去都难,还要划桨,不可能!我们已很久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了,要上甲板通通风。

代表把话传回到上层。船员和富人们听了很生气,说:当初带他们上路,就考虑有一天会用上他们,优惠了他们不少船钱。如今,他们居然提出这些要求,我们给他们准备的黑面包本来就很有限,难道他们还想像我们这样,吃牛排、喝香槟?

双方于是僵持起来,①______(A互不相让/B争先恐后)。富人们停发了穷人们原本就不多的食物;而穷人们则直接下到底舱,近水楼台地杀猪宰牛,拆下船舱板,烧烤起来。

富人们最初没有察觉,以为让那些穷人们饿上几天,自然会乖乖就范。但当他们到底舱去取食物时,迎来的是一阵乱棍,并闻到了浓烈的烤肉香时,他们才知道事态的严重。

他们派出一位②______(A老谋深算/B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向穷人讲拆船烧烤的危害。穷人们此前多次听过这位先生的演讲,比如他说少吃脂肪多吃黑面包有益身体健康;刮暴风雨时的空气最新鲜,如果到桅杆上挂挂帆有益身心健康;香槟酒危害健康,尤其危害穷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穷人们最初相信他,但听得多了,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对他的话坚决不信,用一阵乱棍,将他赶出去。

富人们决定采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武力强冲,但就在他们磨刀霍霍的时候,底舱舱板因为承重力减弱而发生泄漏。船很快进了水,他们想去抢修,但穷人们认为他们是来武装镇压的,于是拼死反抗。

船,在他们的战斗中静静地沉入海底。

( 1 )从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

①________;②________

(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3 )船员和富人们为什么要最初隐瞒实情?
( 4 )请你为文章选择最为恰当的题目( )
A: 一次特殊的旅行
B: 穷人和富人
C: 愚蠢的争斗
D: 始终没有滑动的船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有删改)

( 1 )文章叙述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儿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文章第一段开头对山崖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3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 4 )第⑤段说“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 5 )文中不吝笔墨写到《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 6 )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我手写我心是件快乐的事。请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题目:有这样一种

(二)温暖是掌心里的一缕阳光。温暖是寂寞时的一句问候,是无助时的一个拥抱,是沮丧时的一声鼓励,是困难时的一次援助……有温暖,生命就有希望;有温暖,一路才有快乐相随。

请以“温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横线上可填“声音”“鼓励”“信念”“感动”“关爱”等等,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友情and爱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