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返乡见闻,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更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B: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 C: 在《猎人笔记》中,作者不仅描写了一系列新旧地主的形象,还描写了一些富有才干、创造力和优良品质的农民形象。 D: 《镜花缘》的故事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期间。《镜花缘》的“镜花”意思是镜中花水中月,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是虚虚实实转瞬即逝的。 |
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朝花夕拾》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散文集都收录了许多这样的文章。 C: 古代的称谓很有讲究。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等。 D: “恰喜这年林氏生了一女。将产时,异香满室,既非冰麝,又非旃檀,似花香而非花香,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邻舍莫不传以为奇。”以上文字摘自古代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西游记》。 |
3、 |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不动生色 一尘不染 妄下断语 惊慌失措 B: 参差不齐 刨根问底 美不胜收 截然不同 C: 眼花嘹乱 秩序井然 石破天惊 神采奕奕 D: 遒劲有力 相得益章 面面相觑 大相径庭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 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客观。消息是不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倾向的。 C: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D: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 |
5、 |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B: 安塞腰鼓有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C: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D: 本文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
6、 | 下列各组中的文学常识完全搭配的一项是( ) A: 欧·亨利——美国小说家——《麦琪的礼物》 B: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俄国作家 C: 鲁迅——中国——文学天才——《朝花夕拾》 D: 列御寇——《两小儿辩日》——《列子》——唐宋八大家之一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转眼间,瘦西湖又到了旅游旺季,外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 尽情地徜徉在美景之中。 B: 前不久,韩国乐天事件持续发酵,自韩国乐天集团签署供地协议后,中国商界的抵制声愈发强烈,乐天集团在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C: 今年的花展,到处人声鼎沸 , 参观者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 D: 小学毕业一年多了,大家再次相聚,心中有无数的话要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彼此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 |
8、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鼓掌。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的________存在。懂得为自己鼓掌,才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________。为自己鼓掌,并不是唯我独尊地________,也不是傲视一切地孤芳自赏,________一种醒悟,一种境界,一种推动自己向挫折与失败挑战的勇气与动力。 A: 独特 音符 妄自菲薄 但是 B: 独自 诗篇 狂放不羁 而是 C: 独特 音符 狂放不羁 而是 D: 独自 诗篇 妄自菲薄 但是 |
9、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借由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B: 《台阶》一文把“台阶”作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代价。 C: 《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主要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D: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怀念。文章选自小说集《呐喊》。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旁鹜 辗转 走投无路 B: 天骄 隔膜 断章取意 C: 箴言 菜畦 与日俱增 D: 游弋 星宿 李代挑僵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这首五言律诗为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作。 ( 1 )请写出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2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曹操比于袁绍 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B: ①利尽南海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C: 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 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然操遂能克绍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B: ①贤能为之用 ②梅花为寒所勒 C: 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 ①犹鱼之有水也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4 )选文中诸葛亮论述的理论依据可以用《<孟子>两章》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 3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 )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安笠,演绎不一样的风情
林长华
①在我国,笠帽的历史悠久,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笠帽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笠帽也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咏“笠”:“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词中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也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衣笠帽,犹如拆不开的搭档,经常出现在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上,同时也是画家喜欢撷取的写意画:屡见渔翁穿蓑衣戴笠帽,驾着小舟在水墨渲染下的水畔柳岸垂钓自乐;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老农,赶着老牛手扶木犁在雨天耕田;即便是田园吓唬鸟兽的稻草人,农家人也不忘给它戴上一顶遮风挡雨的笠帽。笠帽,成为一道独特的田园风光。
②在闽南地区有一种外地鲜见、当地人情有独钟的安笠。安笠以细小的竹篾为经纬,在编好的上下两层篾丝网中间衬嵌竹叶,状如硕大的圆锥形大漏斗,远远望去,颇似埃及金字塔。它直径一般为五六十厘米,尖顶、圆边、低垂,戴上它可遮掩半个脸庞;因为锥形,顶部不招风,不易被大风吹落。
③史载,旧时闽南沿海草木稀疏,风沙肆虐,人们外出劳作常被晒得很黑,患眼疾、皮肤病者甚多,老百姓苦不堪言。明代时,闽南沿海人从戚继光军队使用的大藤牌(形似安笠的手持盾牌)得到启示,他们破竹制笠,取名“安笠”,从此染疾者渐少。民间还流传一首《咏安笠》的歌谣:“安笠圆圆戴头端,遮阳挡风又美妆。大人细囝皆喜欢,保健防病渡难关。”
④据当地老一辈人回忆说,由于安笠看起来有几分神秘感和奇异感,人们外出山野,途中倘遇老虎,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解下头上的安笠,反转过来像盾牌一样对着老虎,老虎见到就会拔腿退避。
⑤闽南地区沿海的女性特别喜爱安笠,视其为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骄阳下,风雨中,滩涂上,随处可见女性头戴安笠辛勤劳作,呈现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安笠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女主人们的认可:除了遮风挡雨、遮阳防晒,赶集时,想买海鲜山货也不用发愁没有盛器,只要把安笠反转,铺垫菜叶、纸张,就可充当菜篮子使用。
⑥安笠不但实用,名称也很吉祥。“安”字,多么像一个妇女头上戴顶帽子呀!姑娘们把对安笠的钟爱化成行动,有的涂以桐油使之坚固耐用,有的买来彩线在笠檐、笠尖编织缀以吉祥美丽的图案,把它装点得更加妩媚动人。行走在城镇街市,可见一顶顶新潮笠帽如彩蝶般在女人的头上飞舞,令人眼花缭乱。
⑦对娇羞忸怩的姑娘来说,戴上安笠后,看得见别人,但别人不易瞅见她的芳容,平添几分神秘感。这种朦胧之美,独具一番情趣。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068期,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说说闽南地区沿海的女性为何特别喜爱安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