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海丰县红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田(pǔ) (ɡàn)江 (chán)明 (kè)尽职守
B: 佝(lóu) 襁(bǎo) (ruì)凿 廓然无(lèi)
C: 禁(ɡù) 教(huì) 承(chóu) 涕泗(hénɡ)流
D: 相(qì) (cén)寂 编(zuàn) 引高歌(hánɡ)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下(lí) 人不(mèi) 锦帽貂(qiú)
B: 微霜(bìn) 千里(zhàng) 秋容如(shì)
C: 红尘(mǎng) 外声(sài) 霹雳弦惊(pì lì)
D: 下炙(huī) 右苍(qíng) 管悠悠(qiāng)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B: 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C: 王维对于这样的阳关,只是缠绵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4、下列各个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自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左传》。
B: “未若柳絮因风起”出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C: 老舍,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等。
5、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稳固)持之以(恒心)行之有(效果)
B: (雕刻)而不舍(轻松)而易举一事无(成功)
C: 不言而(比喻)止步不(前面)孜(勤勉)不倦
D: 学识(深)博(一点儿)不相关才貌非(平常)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江南逢李龟年》)
B: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所见壮阔之景,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观沧海》)
C: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夜上受降城闻笛》)
D: “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届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B: 莫言听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后,饮泣吞声 , 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C: 飓风“桑迪”带来的暴雨,气势汹汹地漫过大堤,冲毁道路、农田、房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 十里溱湖,碧波荡漾,鸟欢鱼跃,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旅游胜地。
8、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日本政要桥下彻关于慰安妇的不当言论令世界哗然,面对记者的谴责,他从容不迫 , 仍然狡辩,拒不道歉。
B: 邵伯龙虾节开幕,前来享受龙虾美味的食客络绎不绝
C: 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说法与我的想法不约而同
D: 高温来袭,茱萸湾动物园采取加装空调、放置冰块等措施为动物降温,一些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9、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禁锢 (rǒng)杂 鄙(bó) 瞬息万变
B: 斟酌 (xiáo)勇 拮(jū) 重峦叠障
C: 显赫 (lòu)空 窈(tiǎo) 大彻大悟
D: 轮廓 (xùn)职 (xī)蜴 风尘仆仆
10、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我们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B: 联欢晚会上,她献上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得真是栩栩如生
C: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政府正在加大对那些大肆挥霍公款、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腐败官员的打击力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1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 2 )试比较这首词和《沁园春·雪》在结尾处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①华:花。②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③缯:泛指丝织品。

( 1 )解释加线的词。
①春( ) ②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③南宾守乐天命工吏而书之( )

( 2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3 )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 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形态特点。
C: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特点以及不易久藏的特点。
D: 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藤野先生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1 )在选文第①段括号处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 2 )选文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说“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3 )选文第④段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请结合选文来回答,“我的意见”变化的内容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娇小的赤条蜂
⑴细细的腰,玲珑的身材,腹部分成两节,下面大,上面小,中间好像是用一根细线连起来,黑色的肚皮上面围着一丝红色的腰带:这就是赤条蜂。
   ⑵赤条蜂的巢穴是建筑在疏松的极容易钻通的泥土里的。小路的两旁,太阳照耀着的泥滩上,那些地方的草长得很稀疏,都是赤条蜂最理想的住所。在春季,四月初的时候,我们总可以在这样的地方找到它们。
   ⑶赤条蜂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好像一口井,口径只有鹅毛管那么粗,约有二寸深,洞底是一个孤立的小房间,专为产卵用的。赤条蜂建巢的时候,总是静静地、慢慢地工作着,丝毫没有什么热烈或兴奋的样子。像别的蜂一样,它用前足作耙,用嘴巴作挖掘的工具。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从洞底发出一声尖利、刺耳的摩擦声,这是因为它遇到了一颗极不容易搬去的沙粒引起翅膀和全身剧烈振动的缘故。每隔短短的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看到赤条蜂在洞口出现,嘴里衔着一些垃圾或是一颗沙粒。它总把这种垃圾丢到几寸以外的地方,这样可以保持自己的居所和周围环境的整洁。
⑷赤条蜂所猎取的食物是一种灰蛾的幼虫。这种虫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地底下的,赤条蜂又是怎么把它捉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有一天当我散步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只赤条蜂在一丛百里香底下忙碌着。我立刻在它附近的地上躺下。我的出现并没有把它吓走。它先飞到我的衣袖上停了一会儿,断定我不会伤害它之后,又飞回到百里香丛中去了。从过去的经验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忙得很,没有时间来考虑我这个不速之客。
   ⑸赤条蜂把百里香根部的泥土挖去,又把周围的小草拔掉,然后把头钻进它挖松的土块里。它匆匆忙忙地从这里飞到那里,向每一条裂缝里张望。它不是在为自己筑巢,而是在寻找地底下的食物,活像一只猎狗在寻找洞里的野兔一般。
   ⑹灰蛾的幼虫觉察到了上面的动静,决定离开自己的巢,爬到地面上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念之差就决定了它的命运。那赤条蜂是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它的出现了。果然,灰蛾的幼虫一露出地面,赤条蜂就冲出去一把将它抓住了,然后伏在它的背上,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一样,不慌不忙地用刺把毛虫的每一节都刺一下。从前到后一节一节地往下刺,一点儿也不遗漏。它那熟练的动作,让人想起游刃有余的屠夫。
⑺赤条蜂的技巧令科学家们都自愧不如。它可以靠观察去推断人类所从不知道的事情。它很熟悉它的俘虏的神经系统,它知道往哪些神经中枢上刺,可以使它的俘虏神经麻木而不致于死亡。它从哪里学到的这种知识呢?我们人类有学校,有老师,有各种书籍,我们通过这些逐渐地积累知识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可是赤条蜂是怎么知道这些复杂的知识的呢?而且不用练习就掌握了那么熟练的技术,难道是在它们出生前,冥冥之中就有神灵赋予它们这种本领了吗?大自然多神奇啊,当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它的秘密时,它早就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了一切! (----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

( 1 )“这种虫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地底下的。”句中“大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2 )结合文章概括下面内容:
①赤条蜂的巢穴建筑选址的土质:________ ②环境:________③巢的形状:________ ④巢的结构:________

( 3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文中赤条蜂所表现的聪明才智不比人类差,请你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写作(分值:60分)
种子在痛苦中萌发,婴儿从痛苦中降生,蝴蝶在痛苦中振翅。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生命的火花才会绚丽闪亮,精神的高度才会升华出价值。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一、感悟,以“苦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瘦尽灯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