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长沙市耀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 其翼垂天之云(若:好像)
B: 生物之以相吹也(息:气息)
C: 子非鱼,知鱼之乐(安:怎么)
D: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就)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 颓唐 秀颀 坦荡如砥
B: 濒临 俯瞰 鲜腴 纵横绝荡
C: 罹难 一绺 不辍 老翼伏枥
D: 触目伤怀 鹤立鸡群 査无消息 为富不仁
3、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
C: 林海音是台湾女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还有一部散文集名为《朝花夕拾》。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B: 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多名中学生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夺得一等奖。
C: 近阶段,毒黄瓜、瘦肉精、塑化剂…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惴惴不安。
D: 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好听极了。
5、下列句子和“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也在睡觉。
B: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C: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火一般热情。
D: 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xié) 赠(kuì) 谆教导(zhūn) 尽职守(gè)
B: 默(qì) 迤(lǐ) 然而止(jiá) 如法制(páo)
C: 默(jiān) 戏(nüè) 浑身数(xiè) 苦心孤(yì)
D: 门(méi) 糍(pā) 而不舍(qiè) 吹毛求(cī)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交通监察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
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 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途最大的障碍。
D: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8、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国学经典。
B: 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不断改进,十堰的蓝天成了常态。
C: 当参加“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体育明星来到我市,受到了球迷的热烈欢迎。
D: 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希望学校多次邀请法官、律师、公安干警和法律工作者来学校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
B: 对于人们担心每年龙虾上市季节都会大规模发病,专家表示,致病的发生率很低,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不大。
C: 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胡锦涛一行前往人大附中考察了解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
D: 根据2010年9月的才情数据显示来看,全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大行业中,计算机软件行业位居第一位,平均有76人竞争该行业同一职位。
10、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 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 1 )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 2 )“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 1 )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 2 )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 3 )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 4 )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 5 )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使烛邹主鸟而之( ) ②请数之以其( ) ③以鸟之杀人( )
④景公好( ) ⑤寡人闻( ) ⑥为吾君鸟( )

( 6 )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 7 )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为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容易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⑦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⑧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的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

⑨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霎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 1 )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2 )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小题。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 1 )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

( 2 )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

( 3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

( 4 )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成长需要亲情的呵护,友情的关爱;需要书籍的浸润,知识的滋养,需要自信的支撑,掌声的鼓励;需要豁达的心胸,崇高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变得真诚而善良,坚韧而强大,睿智而完美。亲爱的同学们,请你静心想想,你的世界需要什么?

要求:①以“______,我的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如何忘了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