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B: 弟弟已超重20斤了,他发誓再也不吃零食,结果不出两天,他就又重蹈覆辙了。 C: 我照着网上搜的菜谱做了一道红烧牛肉,准备给家人一个惊喜,哪知道火候不够,吃起来味同嚼蜡。 D: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小区彻底改头换面。如今,小区内游泳池、健身器材、八角凉亭、休憩长椅等一应俱全。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春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的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怎么也睡不着。 D: 他们俩在班上一个管纪律,一个管学习,配合得各得其所。 |
3、 | 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笼罩B: 繁蜜 C: 琼浆 D: 喜悦 |
4、 | 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 的舞步, 的铃声, 般慢移, 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B: 细碎 旋风 繁响 轻云 C: 细碎 繁响 轻云 旋风 D: 繁响 旋风 轻云 细碎 |
5、 | 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 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 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D: 当暴风雨将要到来的时候,人忧惧着生产方面的损失以及人事方面的阻嶂,不是更要感到不安吗? |
6、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污秽 真谛 流水账 阿谀奉承 别出心载 B: 踉跄 贮藏 添加剂 珠联壁合 通宵达旦 C: 帐篷 荒谬 拗口令 瑕不掩瑜 沁人心脾 D: 粗犷 修葺 岔路口 心无旁鹜 觥筹交错 |
7、 | 下面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李萌说:“我一定要把它拍摄下来!”B: 他最喜欢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 C: “你这是怎么啦?小雯。”妈妈关切地问道。 D: 今年“春晚”推出的歌曲《好久没回家》旋律优美,温馨感人。 |
8、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莅临 静谧 翻来复去 波光粼粼 B: 取决 憔悴 咄咄逼人 披蓑带笠 C: 菡萏 贮蓄 喜出忘外 淅淅沥沥 D: 澄清 烂漫 伯牙绝弦 择善而从 |
9、 | 下列各组中字词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嘹亮 倜傥 蹒跚 咄咄逼人 B: 憔悴 感概 温训 各得其所 C: 瘫痪 嗔怪 滑稽 花团锦簇 D: 徘徊 乞丐 缥缈 惊慌失措 |
10、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长篇叙事诗是一首南朝民歌,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C: 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方面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D: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
阅读《泊秦淮》,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 )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 B: 次句点出时间、地点,照应题目,以“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 C: 后两句诗人把矛头直指歌女,斥责她不以国事为怀,只知醉生梦死。 D: 诗歌借古讽今,将对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 2 )此诗是即景生情之作,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概括。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赵先生耻居其下 耻:________ ②且遗一朴 遗:________ (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 3 )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
阅读文章《背上的太阳》,完成下列小题。
书店的店员帮他把六十本教材辅导书包装好,又忍不住劝他:“再等几天好么?最近雨水多,山路不好走,等 天气好了,我们下乡时顺便把书捎到学校。”
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再等下去,太耽误学习了。”
“可今天预报有大雨。”店员继续劝说。
他得意地笑着说:“我准备得齐全。”说着,拿起身旁的大背篓,里面装有雨衣、塑料布、油布。
他把书搬进背篓,背起来,跛着脚走出书店大门。店灵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
沉甸甸的背篓压在身上,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让他气喘吁吁。
县城到学校有二十里山路,并不算远,对他却是挑战。不论怎样,他也要趁周末把书背回去,星期一让学生用 上。想到学生,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山村学校的校长,也是最年长的任课老师,他已任教22年。教 过的学生中,已有29名考上了大学,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
边走边想,终于走上了通往山村的盘山公路。
起风了,山路两边的树叶呼啦啦直响。他把背篓卸下来,看看天,已是乌云密布,好似随时都会下一场大雨。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不一会儿,豆大的冰凉雨点砸下来了。他穿上雨衣,疾步前行。
此时,群山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耳边只有雨声和水流的喧哗声,仿佛世界上只剩他一人了。雨越下越大, 打在他脸上,鞋子和裤腿也湿透了。雨中的山路湿滑难行,背篓也越来越沉。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拐棍,踩着泥泞,一步一滑地走着。
又走了几里,该抄近路上山了,没想到向上的青石板路已变成一条顺流而下的瀑布。
只能绕远路了。
虽然行走小心,他还是被石块绊了 一下。眼看就要摔倒,幸好他眼疾手快,牢牢抓住近旁的一棵树,闪了一个 趔趄,坐在了地上。膝盖擦破了,殷红的血流了出来。幸好山道边随处可见一种能止血消痛的野草。他扯了几片 叶子,嚼碎.覆在伤处,用毛巾缠好,顿觉好多了。
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
走到一处开阔地带,他坐下来,背倚大树,拿出黄面饼子,香甜地吃起来。吃完,他抱着背篓,勾着头,听风声雨声在耳边肆虐,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梦中,他给学生发放新书,大家都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发到最后一名学生时,却发现少了一本。他着急地四下寻找,却找不到。心里一急,就惊醒了。
这时,雨停了,满天繁星,山风呼啸,寒冷刺骨。他站起来,活动一会筋骨,感觉身上有了些热量,又坐下来打 盹,迷迷糊糊地睡去。
再次醒来,天已麻麻亮了。收拾好,他背起背蒌急忙上路。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终于赶回了学校。初秋的天空碧蓝如洗,校舍一片安宁,金色的阳光在树叶上跳舞。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光芒,照在他背上,暖融融的.好像他背的不是书,而是一轮温暖的太阳。
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咧开嘴笑了。因为,他背的是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这愿望就像大阳一样美好,明亮。
(选自《博爱》2014年第1期)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他”的形象。( 5 )文章标题是“背上的太阳”,从全文来看,“太阳”具有哪些含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①______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②______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③______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④______。
( 1 )如①所示写出画线处的词语。①钻;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 2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