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付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B: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到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蹋了。
C: 光看电视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映。
D: 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 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C: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B: 因为要开同学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旁边加了一个圈。
C: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D: 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景;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4、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5、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B: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辙、黄庭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
D: 《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7、李煜词中最感人的作品是( )
A: 反映宫延享乐生活的艳情词
B: 写离愁别绪的感伤词
C: 抒写亡国的深悲巨痛的篇章
D: 以咏物怀古表达情思的篇章
8、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静(mì) 陈词调(làn )
B: 逅(xiè) 惟妙惟( xiào)
C: 听(dì) 来嚷往(xū)
D: 愚(méng ) 浮想联(piān )
9、下列划线字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sháo) (fú)战 (cháo)服 (wú)寐
B: (yì)丽 (máo)之 穷(kuì) (jī)年
C: 登(shì) 旗(mǐ) (yáo)窕 (jiàn)进
D: (sù)洄 一(cuò) (qī)畚 始(chèn)
10、

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B: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宋江在江州岳阳楼上写的诗。
C: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代表作,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当时他全身瘫痪,双目失眠)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 )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

( 2 )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3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注】:①彘(zhì):古意为“猪”②女:同“汝”,你。③ 特:只不过,只是。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顾为汝杀彘 ( ) ②特与婴儿耳( ) ③今子欺之,教子欺也( ) ④烹彘也 ( )

( 2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第二个“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曾子之妻

A: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刻舟求剑》)
B: 何不试以足(《郑人买履》)
C: 至市(《郑人买履》)
D: 驱别院(《幼时记趣》)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 4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了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点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无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搜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綳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嘴息稍定, 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 1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怀疑→①________→高兴→自豪②________

( 2 )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 3 )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4 )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已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 1 )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 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 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
( 2 )在原文第④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
( 3 )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
( 4 )所谓品茶如品人。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题目一:座右铭,本指古人放到座位右边用于自勉的格言,后泛指人们创作或抄录用于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警句。请以“我的座右铭”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偶像,也可以是心爱的宠物和花草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梦醉红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