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剑桥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请根据下面这首诗,补全小说《水浒传》的回目:“;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正确的一项是( )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A: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B: 杨志押送金银担
C: 吴用智取生辰纲
D: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拈轻怕重 麻木不人 见异思迁 精益求精
B: 微不足道 漠不关心 不毛之地 变化莫测
C: 刨根问底 生机勃勃 哄堂大笑 惊慌失错
D: 参差不齐 沉默寡言 神情恍惚 心无旁鹜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为词牌名,此前所遇“天净沙”、“相见欢”、“如梦令”、“渔家傲”皆为词牌名。
B: 梁启超旁征博引,从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到儒家的《礼记》《论语》,使《敬业与乐业》具体生动而又富有说服力。
C: “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体育竞赛中蝉联冠军即是卫冕成功。
D: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4、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面对这耸人听闻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 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 “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D: 对于各种网络游戏,﹣些年轻人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 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纪昀,字晓岚,明代学者、文学家。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神怪,奇闻异事。
B: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还有《超新星纪元》。
C: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
D: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称述功德或警诫自己。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6、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的字形和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宁(wú) 子(jūn) 溅(bènɡ) 天海角(yá)
B: 琐(wéi) 赘(léi) 闲(xiá) 甘之如(yí)
C: 鸣(háo) 木(fèi) 头(chàn) 盘卧龙(qiú)
D: 热(chì) 流(sù) 走(niǎn) 悲天人(mǐn)
7、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 , 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 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 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 , 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8、

下列加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种损人利己的精神,至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B: 隋唐陶俑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其中以唐三彩为最。
C: 一代名臣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还不忘设下计谋诱敌上当,使司马懿后悔不迭。此后便流传着一句谚语:“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D: 梁启超一生笔耕不辍 , 遗留世间的文字总数约为1400万言,可谓著作等身。
9、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陈胜者,阳城人也。
B: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B: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强青少年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能力,是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C: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 大理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第一,二句诗的画面。
( 2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

(选自《祭欧阳文忠公文·临川先生文集》)

(丙)

黄溪夜泊

(北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②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③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④上下往复:升升降降,调出调进;⑤屯邅(zhūn zhān):处境艰难困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⑥此诗是作者于景祐四年(1037)被贬夷陵时经黄溪所作。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而终不可者________

②其谁与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示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如公器质深厚

A: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B: 盛衰兴废
C: 属予作文以记
D: 得心而寓之酒也
( 3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公 仕 宦 四 十 年 上 下 往 复 感 世 路 之 崎 岖

( 4 )(乙)文用了两处“呜呼”,你认为这两处“呜呼”应当用什么样语气来读?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 5 )王安石在(乙)文中提到了欧阳修诗文的特点,请你就(丙)诗来印证王安石的观点。
( 6 )有人评价欧阳修是“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爬满牵牛花

①不经意间,秋风已经开始吹黄各种叶子了。只是那门前篱笆上的牵牛花,却依然在( )开着。

②这也难怪,牵牛花的花期很长。从炎热的6月,一直开到秋风徐徐的9月,而且秋天是花朵最繁盛的时期。

③老屋还是那种土墙老屋。和老父亲说过很多次,把老屋翻修成楼房,可他说不。于是,那栋老屋便一直矗立在村头,连同门前的那一道篱笆,成为村子里一道古风古味的风景。

④中秋小长假,回到老家。还没走进老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篱笆上开满的繁星一样的牵牛花。淡红的、天蓝的、淡紫的,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挂在篱笆上,不时有蜜蜂在上下飞舞

⑤一直在小山大,牵牛花在眼中就是太普遍的小花了。记得在秋风吹起的时节,在田野( ) 一朵朵沾着露水开放的野花,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牵牛花。

⑥牵牛花美丽、质朴,不骄奢,古往今来,深受人们喜爱。在民间传说中,牵牛花常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寄予着世人美好的愿望。

⑦宋代诗人林逋就曾在诗中写道“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深秋结此花”,天孙指的是织女,是说牵牛花是织女的相思泪变成的。在宋代诗人危稹笔下,牵牛花是“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河鼓指的是牛郎星,是说牛郎摘下牵牛花送给了织女,织女把花斜插在发间。因为这些传说,牵牛花又有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⑧“素罗笠顶碧罗檐,脱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宋人杨万里曾经写下对牵牛花的情感,用一种近乎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牵牛花的钟爱。

⑨齐白石也喜欢牵牛花。晚年时他精心画了一幅《牵牛花》,他在画跋中写道:“予偕山子晓霞山之西,大岩之东,岩之牵牛,常有花大如斗。予九十二岁时,一日翻旧簏得予少年时手本,九十二始用之。”可见牵牛花年幼时就种在画家心中了。

⑩牵牛花几乎充盈着我的整个童年。那时的夏天,老屋前篱笆墙上,从春到秋,都长满了牵牛花。那些花( ),随风摇曳,远远看上去,整面篱笆恰似一幅随风摆动的画。感觉只有篱笆上的牵牛花,才是最佳搭配。仿似“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牵牛爬上了篱笆,立即就有了一番别样的乡村风情。

⑪篱笆上的牵牛花,总是默默地长着叶,开着花。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没多久,爬得最快的几株就超过篱笆最突出的几根小树枝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随后便开出大大小小的花儿来。

⑫牵牛花在篱笆上像个泼墨挥毫的艺术大咖,枝蔓伸展到哪里,花就开到哪里,悠闲自在地舞动着自己的丰姿;而那简陋的竹篱笆墙,也被牵牛花染香了,默默成为牵牛花展示才华的舞台。

⑬离开老家后,到了省城读书,去东湖的磨山植物园,各种花卉开在园子里,可我依然喜欢看细细的、小小的牵牛花。也是一年的中秋,我在朋友家的院子看到他种的各色花草。大多数已经是花落叶瘦,那花架下似乎无人注意的牵牛花却长得很特别,它沿着木质的花架向上攀爬着,虽然被很多的花遮住了阳光,却依然开得有滋有味,热情地伸展着腰姿。

⑭“绿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绕竹篱开。”或许陈宗远也爱牵牛花。你看,那篱笆上的牵牛花,攀着篱笆的同一根树枝,争着,抢着向上攀着。努力向上,唯恐自己落后于别人似的。

( 1 )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 2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处可见 自顾自地 婀娜多姿
B: 婀娜多姿随处可见自顾自地
C: 自顾自地 随处可见 婀娜多姿
D: 随处可见婀娜多姿自顾自地
( 3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淡红的、天蓝的、淡紫的,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挂在篱笆上,不时有蜜蜂在上下飞舞”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 4 )文中用大量的篇幅记叙宋代诗人林逋、危稹、杨万里描写牵牛花的诗句和齐白石《牵牛花》的画跋之语,有什么作用?
( 5 )文章标题“篱笆爬满牵牛花”能否改为“牵牛花”,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 “现在移动右脚, 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 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 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然后, 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 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 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 1 )阅读选文,请用简洁的文字理清“我”爬下悬崖的心路历程,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短语: ---- ---- ----巨大的成就感。

( 2 )选文中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 3 )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 4 )“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 5 )读了这篇短文之后,你觉得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一声叮咛,是父母对子女的呼唤;一弯月亮,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清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首诗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

请以“ 的呼唤”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无休止的贪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