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 排比对偶比喻拟人B: 比喻拟人对偶排比 C: 拟人排比比喻对偶 D: 比喻排比对偶拟人 |
2、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B: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 , 却也习以为常。 D: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
3、 | 下列文言语句中划线词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 便要(yāo)还家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B: 被(pī)坚执锐 河曲智叟亡(wáng)以应 广故数(shuò)言欲亡 C: 大楚兴,陈胜王(wáng) 天下缟(gào)素 免冠徒跣(xiǎn) D: 好(hào)为《梁父吟》 因屏(píng)人曰 帝室之胄(zhòu) |
4、 | 对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 “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D: “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教育要回归本位、回归初心,端正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徳树人为中心来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B: 该公司计划今年将“中国速度”的成功经验大量复制到海外,通过増加包机、加开海外航线,服务遍布全球的广大消费者。 C: 高远路上的团雾具有突发性强、预测困难等特点,极易使驾驶人在行车时率骤然视线模糊、应对不及,从而导致交通事故。 D: 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変,实现了从高起来到强起来、站超来的佛大飞跃。 |
6、 | 下面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臃肿 迸贱 盘虬卧龙 相得益彰 B: 褶皱 干瘪 鼠目寸光 龙吟凤秽 C: 阴晦 羁绊 迥乎不同 引颈受戮 D: 抽噎 谀词 惟妙惟肖 眼花潦乱 |
7、 | 下列各项里对课文分析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标题中的“吟”,在这里是赞颂的意思。B: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C: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是德国小说家法布尔。 D: 王湾和马致远不同时代,但《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却相同。 |
8、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其中,《蒹葭》选自《诗经·周南》,《关雎》选自《诗经·秦风》。 B: 《陈涉世家》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节选的部分记叙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作者陶渊明,西晋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 《绿》是一篇短小的游记散文,作者是自称扬州人的朱自清。《囚绿记》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是一篇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景散文,文中细致描写了许多各具情趣的绿墙。《一双手》是一篇优美的写人散文,文章多角度的描写一双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D: 《白雪歌是武判官归京》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送别,以“雪”字贯穿全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
9、 | 下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文中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B: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写“我”对母亲的怀念,自始至终,作者没有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但文中与母亲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又都浸润着这份深浓的感情。 C: 《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用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经受的磨难与艰辛。 D: 《世说新语》是主要记载魏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南宋人刘义庆主持编写的。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的情节抑扬顿挫,充满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B: 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 一对豆蔻年华的兄妹,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贫困与学校无缘。 D: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2 )“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③枵腹:空腹。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我固自杀 固:________ ②遂为文章 遂:________ ③孰非我为 孰:________ (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②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 3 )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
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王凯
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
86.36%。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A)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B)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C)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D)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E)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F)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 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④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看手机、看电脑、看书、写作业、练琴等)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医生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每天2-3小时,但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课间10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 10分钟外出活动。
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患了近视,戴上眼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疗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天天玩游戏,不多到户外活动,近视就会不断加深。因此,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才是近视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 1 )请用“‖”给第②段划分为三个层次。(A) (B) (C) (D) (E) (F)
( 2 )下面这句话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
( 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的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作文: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不再爱哭、不再孤独、不再空想、不再胆小……请以“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填自卑、天真、害羞、等待、贪玩、想家、赶时髦、拥有宁静、相信眼泪、低人一等、放纵自己……②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