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袁罗庄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姐姐虽然在这次高考中落第了,但她并没有放弃。
B: 这部电影枯燥乏味,只看的人恹恹欲睡哈欠连天。
C: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游客络绎不绝
D: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不断的搬家,让他苦不堪言。
2、对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把它当作烧火的柴草。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C: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
D: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常常去百里外的乡镇,向有道德的人虚心请教。
3、

下列对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进教室,看到的第一眼是一面振奋人心的流动红旗。(“一面”和“振奋人心”调换位置。)
B: 两个杂志社的记者采访了《欢乐颂》的五个美女演员。(将“两个”放到“杂志社”之后)
C: 是否拥有努力向上的热情,是一个人年轻的标志之一。(删去“之一”)
D: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农民的种地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去掉“部门”)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航发表申明称,建议失联MH370航班的乘客家属返回家中等待消息,马航将向每位乘客的直系近亲属预先支付5万美元。
B: 近几年社会上频频出现假冒伪劣食品,毒大米上桌、地沟油炒菜、瘦肉精泛滥以至婴儿的奶粉都是假的,这都是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百姓生命安全的恶行。
C: 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嫩绿柔软的小草,淡雅幽静的野花和参差不齐的树木。
D: 一道闪电如一把利剑划破长空,紧接着振聋发聩的炸雷响了起来,随后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5、“一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缓慢地.肃穆地向前移动着。我站在队伍里,胸前别着一朵 小白花,小白花正中嵌着我的照片,别人和我一样,也都佩戴着嵌有自己的照片的小白花。”选自于周国平的下列那篇散文( )
A: 哲学家和他的妻子
B: 流浪者和他的影子
C: 告别遗体的队伍
D: 小公务员之死
6、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C: 《核舟记》这个题目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 《蒹葭》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7、

下面的几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

②向高出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③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

④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春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

A: ③④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①②
8、

文中有两处错别字,以下更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斓”改为“波澜”;“躁热”改为“燥热”
B: “波斓”改为“波澜”;“琐碎”改为“锁碎”
C: “沸腾”改为“沸滕”;“躁热”改为“燥热”
D: “琐碎”改为“锁碎”;“沸腾”改为“沸滕”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汶川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巨大帮助。
B: 战士们冒着因余震而房屋随时垮塌,再次进人废墟,搜寻幸存者。
C: 能否努力拼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D: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请民间爱心人士不要私自驾车前往地震灾区。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提高。
B: 多读书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途径之一。
C: 通过开展“捐助”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关爱他人。
D: 只有一到暑假,他就去游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登楼(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

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

秋山红树多。

【注】①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身居官场,常怀归隐之心。②守,担七任太守。③红树,只是满树红叶。

( 1 )“坐厌淮南守”一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山中》一诗中也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________”。
( 2 )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
( 3 )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是( )
A: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题红叶》)
B: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 )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填写原句。

________,________

( 2 )解释划线词语。

守 ________ ②百废兴________

③予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④吾谁与________

( 3 )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 4 )翻译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5 )本文由事入境,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层层深入。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第①段以________为主,第②段以________为主,第③④段以描写为主,兼有强烈的________色彩,第⑤段以________为主,同时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济世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化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 2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⑦段中划线字“这”指什么?
(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对心灵宁静的渴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窗的随想(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写的是打开窗户,视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也表现了对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倍觉欣慰。这也是中国古典窗追求的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古典窗则不然。

③中国以往的窗,木质窗提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人很重视维护人的隐私,觉得隐私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西方的窗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

⑤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很多所谓“智能建筑”,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窗灭绝”?

⑥今年年初,国际上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 (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2012年8月20日《文汇报》,有改动)

( 1 )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2 )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 3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其作用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我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务;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

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情感真挚,内容充实,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与你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的不舍得成了你的资本”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