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 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吹毛求疵。 D: 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 |
2、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
3、 | 下列句中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一座座小山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 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唤醒。 C: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4、 | 下列划线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公将鼓之 B: 吾妻之美我者 C: 此皆良实 D: 夙夜忧叹 |
5、 |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婆娑 摒息 不可救药 正襟危坐 B: 琐屑 狼藉 纵横决荡 惟妙惟肖 C: 颓唐 逃窜 不容质疑 朝花夕拾 D: 盈缩 盎然 杳无消息 融汇贯通 |
6、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竣工 浪漫 月明风轻 沥尽心血B: 烦躁 真谛 立竿见影 前赴后继 C: 和煦 沉湎 淋漓尽至 纷至沓来 D: 亚州 伧俗 受益匪浅 名列前茅 |
7、 | 选出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 侏儒 质问 诚惶诚恐 期期艾艾 ;B: 迁徙 凄惨 冥思暇想 藏污纳垢; C: 愚钝 犀利 广袤无垠 鹤立鸡群 ; D: 酒肆 缤纷 黯然失色 抑扬顿挫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驻马店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保护地球”的活动,得到了市民的响应。 B: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秋水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每次快要放暑假时,学校多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
9、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拍中国》纪录片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B: 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赛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C: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
10、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 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 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 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
阅读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②?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③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④下相国,相国酂侯⑤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⑥.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汉书》) 【注释】①伯:称霸。②由进:被进用。③安利:享受太平。④昌:人名,指周昌。⑤酂(zàn)侯:指萧何。⑥署行、义、年:登记被举荐者的品行、容貌和年龄。⑦癃(lóng):身体衰弱,病情沉重。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 2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 4 )【乙】文中“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一句中“朕意”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 )甲乙两文在选用人才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 , ________。 |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 1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 1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①________→议种瘪种→②________→ 给儿新生
( 2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 3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好的春天呢?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季不是最美的花季呢?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人生的哪一个瞬间不是繁花朵朵呢?如果我们有着敬业、乐业、执著的心,人生的哪一种天气不是红日艳艳呢?所以,花季里,请你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请以“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为题,习作一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