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对父亲倍加想念之情。 B: 《昆明的雨》中,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C: 《白杨礼赞》用象征手法,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 D: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支配罗素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辩论会上,李明据理力争,口若悬河,逼得对手哑口无言。 B: 在3·15消费日这一天,“一线”电台总会爆出许多揭露性的新闻,真是大快人心啊。 C: 近年来,某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正好印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 D: 他苦苦的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
3、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凝视着左边那条空出的路,我切身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和 的文明。 ②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 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 ③这天午后,乌兰巴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 低低的云层里。 A: 隐藏 改变 隐入B: 隐藏 改善 沉入 C: 蕴藏 改善 隐入 D: 蕴藏 改变 沉入 |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雪》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名篇,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更为欣赏“朔方的雪”。B: 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 C: 《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 D: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 , 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B: 当前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迅猛,各种碎片化信息纷至沓来 , 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C: 他临危不惧,勇斗歹徒的事迹见报后,立即满城风雨 , 成为热门话题,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 D: 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 , 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
6、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B: 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C: 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 食品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证。 |
7、 |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饮酒》(其五)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C: 《赤壁》是一首状物诗,通过写“折戟”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D: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的豪迈气概,使李清照的《渔家傲》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
8、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纵 默锲 湛蓝 迎风招展 B: 天幕 凛洌 轨迹 生死考验 C: 关键 凌波 循声 白首起家 D: 承载 映衬 沸腾 无怨无悔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天安门广场汇演中,张艺谋导演携手“中国现代焰火艺术家”蔡国强合作打造了一场绚丽绝美的焰火表演。 B: 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锦赛中,中国女排的各场比赛上座率极高,显示出人们对中国女排的喜爱可见一斑。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 国庆七十周年振奋人心的阅兵式,极大地促进了百姓对祖国未来的期许、对国家的自信。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澄澈(chéng) 家喻户晓(yù) B: 惘然(wǎng) 应和(huó) 语无伦次(lún) C: 琐屑(xiè) 嶙峋(lín) 肃然起敬(jìng) D: 腼腆(tiǎn) 颓唐(tuí) 黯然失色(àn)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注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哲理?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B: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 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 2 )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 3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 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爱莲说》) 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 4 )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 《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 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 1 )下面这句话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请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2 )请结合选文内容 , 谈谈你对“他要给我们表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理解。 莎莉文老师一双手,为海伦凯勒打开了通向世界和未来的门;牧羊人的一双手,把荒
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绿洲;爸爸的一双手,让因胆怯而畏缩不前的“我”备受鼓舞……
请以“一双手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