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斟酌损益/精益求精 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 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 夙夜忧叹/忧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 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存亡之秋/春夏秋冬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响晴 依靠 缺口 B: 安适 伫蓄 宽敞 C: 地毯 幻想 园圈 D: 准保 斜射 摇蓝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侏儒 咫尺 不容置疑 苍海桑田B: 憔悴 翡翠 妄自菲薄 众目睽睽 C: 蓬篙 奥秘 慷慨大方 颤颤巍巍 D: 睥睨 禁锢 冥思遐想 正襟危座。 |
4、 |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③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④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A: ③④②①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④②①③ |
5、 | 下面这段文字排列的恰当顺序是( ) ①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同,主唱却只有一个人。 ②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③元明时期就有了传奇。 ④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⑤它以南曲为主,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A: ③②①④⑤B: ③⑤④②① C: ②⑤①③④ D: ②⑤④①③ |
6、 | 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睥睨(pì nì) 迸射(bèng) 忏悔(chàn)B: 污秽(huì) 犀(xī)利 虐待(lüè) C: 雷霆(tǐng) 鞭挞(dá) 踌躇(chóu chú) D: 稽首(jī) 罪孽(niè) 祈祷(dǎo)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户人家真是祸不单行 , 他们本来就穷,现在两个孩子又生病住院。, B: 他触目伤怀 ,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C: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
8、 |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蜷伏(juǎn) 余晖(huī) 大相径庭(jìng) 人声顶沸(dǐng) B: 怂恿(sǒng) 晕眩(xuàn) 见异思迁(yì) 混为一谈(hùn) C: 惩戒(chěng) 粗犷(guǎng) 参差不齐(cēn) 神彩奕奕(cǎi) D: 纯粹(chuì) 坍塌(tān) 拈轻怕重(niān) 咄咄逼人(duō) |
9、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 浙江一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在持续发酵,比如把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封住孩子嘴巴……等等,大家很想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混进教师队伍的?B: 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歇斯底里的“咆哮体”,从个性张扬的“凡客体”到体贴周到的“淘宝体”,各种新生语汇在网络风靡一时。 C: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D: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出自《废墟》(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伏尔泰毕生都在嘲讽那些道貌岸然的贵族,他被誉为“欧洲的良心”。 B: 而今,窗往往被可怕的防盗网封死,躲在厚厚的帘布后面,已形同虚设了。 C: 工地上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使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黯然失色。 D: 每天到人才市场前来求职的大学生川流不息。 |
阅读《客晓》,完成后面问题。 |
阅读《为学》,完成小题。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B: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C: 吾欲之南海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D: 西蜀之去南海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 2 )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 子何恃而往! B: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列子》一则)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D: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一则) ( 3 )文中举两位僧人去南海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曾经的初中,我是她的班主任,而她和我,却对抗了两年,在她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里,我是第一个被她写进“死亡日记”的人。
②怎能忘记,刚刚进入初一的她,瘦瘦高高,脸上写满了朝气、快活与新奇,虽坐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仍能引人注目。她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满是令人感动的期待,初一上学期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③经过整整一个漫长的暑假,我再一次迎接到的却是一个穿着时尚、傲气十足与满脸不屑的她。因为交友的不慎,她开始厌烦学习,谈论一些不该谈论的话题,甚至在每日必穿的校服上,也写满了偶像明星的名字和不堪入目的脏话。下课铃一响,她和几个不良同学就匆匆离开教室,找一个醒目的位置闲聊或打闹,女孩的那份矜持与文静,已经远离了她。
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口婆心地把她留在办公室,试图用老师的真情打动她,她和我一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第二天仍是我行我素;我无奈地找家长谈,家长更是无可奈何。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着,每一节课,我都强迫自己投给她鼓励与期盼的目光,每每得到的却是抵触与不屑的冷漠。我也曾歇斯底里地想硬性拆散她们,最终得到的是她们的仇恨。
⑤初三上学期的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她的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那个时候正流行黑色死亡日记,我被赫然地写在了首页:被写进这本日记的人,都将死去。那个不断阻止我交友的女人,是第一个被诅咒的对象,她将第一个纳入我的日记……初见此页,我眼前一片昏黑,愤怒、委屈、辛酸,种种说不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撞击着我的心扉,整个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炸开来……良久,我心灰意冷地合上这本令人恐怖的黑色日记,走出教室。以后的几天里,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精神恍惚,努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事。
⑥偶尔抬眼却似乎感觉到两道充满担忧与愧疚的目光。是她,她可能感觉到了什么,接下来的日子,她的穿着有了细微的变化,衣服的符号也在渐渐减少,看书的时候多了,三五成群的打闹少了,作业也开始规范起来……她的变化令我欣喜若狂,“死亡日记”的事,也顷刻间在脑海中消失了。以后的日子里,我依然时时关注着她的言行,每一节课仍投以鼓励和期盼的目光。
⑦初三下学期,有同学和我探讨问题或议论某些话题的时候,我开始瞥见她站在旁边的身影,她偶尔也参与进来。我时不时还会收到一两封不署名却充满关爱的信,从小而娟秀的字迹中,我断定是她写的,但我仍然像当初的日记一样,秘而不谈。
⑧指尖的日子宛如跳跃的精灵,等不及我挽住它的臂膀,初三毕业的日子如期降临了。她也终于在自己最后的努力下,如愿考进了一中。
⑨毕业那天,我在学生满含热泪的拥抱中结束了三年师生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又触碰到了那热切而又愧疚的目光,看到了想走上前又犹豫不决的身影,我仍是含着泪水对她笑着鼓励她,但她最终并没有挤到我的面前。
⑩分别将近两年,我一直没有她的消息。偶然在菜市场,听到熟悉的叫声:“刘老师!”我急忙回头,是她的妈妈,这位妈妈热切地抓着我的手,眼眶盈着泪花,“刘老师,太感谢你这三年对孩子的不放弃。孩子知道,她曾经的不懂事,尤其是你曾保守的那个秘密。毕业时,她特别想与你拥抱,直到现在,就因为那份愧疚,她不敢……”
⑪听着这发自肺腑的诉说,我的心灵重重地一颤,每个孩子都在经历着成长,成长不应该伴着永远抹不去的伤痕。放下吧,孩子,放下是对老师最好的拥抱。
(作者:刘淑贵 有删改)
我行我素:________
( 2 )阅读第④-⑨段,理清“她”对“我”从“对抗”到“接纳”的心路历程,用概括的词语填写下表。我 | 苦口婆心教育 | 拆散她们 | 保守秘密 | 无声鼓励 | 含泪笑着鼓励 |
她 | 抵触、不屑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指尖的日子宛如跳跃的精灵,等不及我挽住它的臂膀,初三毕业的日子如期降临了。
( 5 )本文的标题,有人认为用“放下是最好的拥抱”,有人认为用“黑色死亡日记”,你认为哪个好?好在哪里?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有各色的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很少有这样的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封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词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意义的信是不值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话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我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的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本文第3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 )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相照应?( 3 )“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要求:(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先补充题目,自选文体(除诗歌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