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太原万柏林五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fǔ赋fù寄jì赢yín
B: 挑tiǎo看kān却què
C: 吹jiǎo外sè点diǎn作zòu
D: 炙zhì弦xián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选自《朝花夕拾》的《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C: 《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讲述了一个经历太多困苦和灾难的丑小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立志做一个能拉上属于自己的车的上等车夫,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3、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翠fěi bǐng弃 ɡū朵 无边无yín
B: 热chén 解puō 胸jìn qiánɡ聒不舍
C: 立zhù 逗tiǎo 尺zhǐ 争yán斗艳
D: 秀离lù 狭yì 风格jiǒnɡ异
4、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分析评价不恰当的一项( )

黄天荡咏粱氏

柴静仪

玉面云鬟拂战尘,芙蓉小队簇江滨。

不操井臼操桴鼓,谁信英雄是美人。

出塞

徐德音

六奇枉说汉君臣,此后和戎是妇人。

能使边庭无牧马,蛾眉亦合画麒麟。

【注】①柴静仪,字季娴,清代钱塘(今杭州)人。②徐德音,字淑则,清代钱塘人。

A: 这两首诗都是清代妇女写的歌颂女子伟大功绩的诗。
B: 梁红玉是宋代的一位杰出的抗金爱国的巾帼英雄;而“和戎”的女子则都是皇室的公主,如刘细君、王昭君
C: 柴诗热情讴歌梁红玉这位女英雄的爱国热情和尚武豪迈的气概;徐诗则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王昭君等女子出塞和戎为民族团结、人民安定、国家巩固所起的历史作用。
D: 柴诗主要以白描手法描叙梁红玉在黄天荡一战英勇抗击金兀术一事;而徐诗则采用衬托手法,即以汉代君臣的六出奇计改朝开国来陪衬女子“和戎”的丰功伟绩。
5、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散文都饱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汁液流淌,诗意芬芳。散文 没有一点诗意只能是粗劣地复制生活, 缺乏灵动性, 没有感召力。

A: 如果 就 既 也
B: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C: 即使 也不 但 而且
D: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6、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到:“感谢您的厚爱。”
C: 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 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曰 必敬必
B: 是焉为大丈夫乎
C: 居天下广居 妾妇道也
D: 管夷吾举于 入则无法家拂
8、

下面这段话中,没有语病、表意正确的一句是 ( )

A: 能否保持地球气候环境的适宜,是我们在此星球上生存繁衍的前提。
B: 频繁的自然灾难不断发生,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发展。
C: 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难道我们对此灾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
D: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捍卫家园尽一份绵薄之力。
9、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竞选州长》。
B: 庄子,名周,宋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学家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
C: 《一滴水经过丽江》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作者阿来原名杨永睿,当代藏族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格萨尔王》、《蘑菇圈》等。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作“诗经六艺”。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根据计划,中国今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服务。
B: 杭州市已投入使用百余家“爱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里面有空调、冰箱等电器以及肠炎宁等医药设备一应俱全。
C: 蜿蜒绵长的公路像一条灰褐色的巨蟒驮着甲壳虫般的中巴车,环绕过一座座翠绿的高山,钻进一条条幽暗的隧道。
D: 切记玻璃瓶或玻璃容器不能放在冰箱冷冻或冷藏室出风口,这会对人身造成伤害,导致瓶体炸裂。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 1 )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 2 )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

( 1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貌侻陋,口吃辩”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而不愠
B: 溪深鱼肥
C: 拔山倒数
D: 学时习之
(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B: 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C: 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D: 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或言有僧得诸水滨 诸:________ ②使执粪除圬塓以之 苦:________

临淮 次:________ ④季卿为举杯 再:________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②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母亲和树》,完成小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我攀扯的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人,就要学得像树一样皮实……”

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

⑪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以至于在母亲已经走了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复绿复枯萎。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⑬母亲离去了,纵然心里装满悲伤,我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有删改)

( 1 )本文写到了哪些树?它们各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 2 )请根据句后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请分析第⑦、⑧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说出第⑬段中划线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面对校园欺凌,必须止恶于微

吉哲鹏

①蹲马步、殴打、往身上浇开水,这些极度恶劣的行为,竟是云南省建水县5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同学的欺凌。更为揪心的是,这样的伤害行为几天后才被他人发现。

②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呈施害者低龄化、施害行为暴力化、手段多样化等特点。面对校园欺凌,必须止恶于微。守护孩子的身心安全、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也是各部门、各层面亟待强化的责任。

③止恶于微,就是各方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的苗头,勇于保护每一个学生。校园欺凌的本质是恃强凌弱,许多受害者面对欺凌不敢反抗、不敢求助、不敢报警,换来的是变本加厉的伤害。恶行有恃无恐,微小的苗头最终可能会酿成犯罪。建水这起欺凌事件中,第二个受害的孩子就是被认为“软弱”而遭遇暴行。

④止恶于微,要让保护显露锋芒。锋芒不是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不是不顾后果的冲动,而是要长出保护孩子的“牙齿”。让受到欺凌的学生敢于向老师、向家长、向警察求助,把自己的遭遇大声说出来。

⑤止恶于微来自父母的关心。家长必须明确:安全是基本底线,尊严是人格脊梁,教育孩子与人为善和培养孩子的自尊自强同样重要,一味忍让不能获取同情与尊重,反而会将自己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更别提维护尊严。

⑥止恶于微来自老师的坚定。在一些校园欺凌事件中,个别学校管理者、教师消极应对求助,甚至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这种漠然实质上助长了欺凌。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必须告知学生“欺凌是一种违法行为”,坚决构筑好防治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

⑦止恶于微来自司法的刚性。公安、检察机关、教育部门等要建立好预防校园欺凌干预平台,控制和干预欺凌发生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根据性质和伤害程度做出相应处理,用司法的刚性塑造善良的韧性。

⑧对欺凌者的纵容就是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全社会都应知晓并谨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被害者,在欺凌行为发生时,如果人人都能及时站出来,不逃避不回避,让尊严点亮尊严,让善良守护善良,孩子们的世界才能远离暴力和伤害。

(摘自2017年12月10日新华网)

(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阅读⑤-⑧段,扼要归纳“让保护显露锋芒”的几种途径。
( 3 )简析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提到“让尊严点亮尊严,让善良守护善良”,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自私;有时需要战胜挫折;有时需要战胜自满;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自卑……
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成长起来,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发觉自己身上的无限潜能,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
请以“战胜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罂粟花ー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