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没语病的一项是 ( )

A: 腾讯已明确表示微信业务暂不收费,否认收费流言纯属谣传。
B: 我们要想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C: 在根雕艺术节上,使惟妙惟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D: 清明将到,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安保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平安祥和过节。
2、

下列文学常识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林海音——台湾
B: 《邓稼先》——人物传记——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 《土地的誓言》——散文——端木蕻良——当代作家
D: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3、

选出下边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敝”字的部首是“攵”,共11画。
B: “为”字按笔顺正确书写,第三划应该是“丿”。
C: “爬”字属于上下结构,共7画。
D: “菇”字的部首是“女”,表示“菇”字与草本植物有关。
4、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得好好抓住它。
B: 只要我们有临危不惧,临渴掘井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C: 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得粉身碎骨
5、

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蓬(gāo) 噪(guō) 锐不可(dāng)
B: 首(qiáo) 笑(chī) 褓(qiǎng)
C: 白(shà) 干(biě) 恣(suī)
D: 星宿(sù) 追(shuò) 呱呱坠地(guā)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B: 校庆这一天,同学们打扮得花团锦簇来迎接校友们返校。
C: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D: 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操纵 默锲 湛蓝 迎风招展
B: 天幕 凛洌 轨迹 生死考验
C: 关键 凌波 循声 白首起家
D: 承载 映衬 沸腾 无怨无悔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喑哑 恻隐 春华秋实 杂乱无张
B: 藻饰 琐事 既物起兴 迫不及待
C: 屏障 筹划 顾名思义 一泻千里
D: 汲取 消释 苍海桑田 天伦之乐
9、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xìng) 藻荣(yīng) 绳(xiān)
B: (fēi)红 阔(chuò) 望(kàn)
C: 干(biē) 晨(xī) 蓬(gāo)
D: (qián)信 稻(huì) (zhì)息
10、

对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词语我们不光要知道其意,还必须善于运用。下面各句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的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它的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内容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的态度。
D: 斌斌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勤奋好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1 )这首词上片以“________”字领起点题,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片返回现实叙“夜登小阁”之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________之感。
( 2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 3 )在词中,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地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
B: 益其所不能 不吝情去留
C: 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于声
D: 天将降大任于人 当
( 2 )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成现代汉语。
(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 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 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1 )选文前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 2 )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3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中“这个方面”指代什么?
( 4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 5 )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拔掉那颗蛀牙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 2 )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________→________→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 3 )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②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4 )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课堂上,同学们就“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这句话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位同学说:“一个人独自行走,会走得很快,因为没有外物干扰,只有一心行走这个目标。”另外一位同学说:“多人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因为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微笑德背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