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宰(zhǎi) 恐吓(xià) 禁锢 (jìn) 如雷惯耳 (guàn) B: 寻觅(mì) 堤坝(tí) 咳嗽 (shòu) 哄堂大笑 (hōng) C: 减负(fù) 俯瞰(kàn) 滂沱(pāng) 剑拔弩张(nǔ) D: 压轴(zhòu) 储蓄 (zhù) 暝想 (míng) 磨肩接踵(mó) |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遨游太空的梦想, 获得了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新基点新条件,这是人类文明史。 B: 通过太空通讯卫星和直播线路,人们可以看到奥运会上精彩纷呈的体育比赛和观众的热烈喝彩声。 C: 在医学上,人类基因与人类疾病有相关性。一旦弄清其中关系,人类就可以制造出基因药物,对人类健康起到促进。 D: 纵观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瞧一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具潜力的因素。 |
3、 | 下面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shěng) 赫然(hè) 污秽(suì) 人声鼎沸(dǐng)B: 踱步(dù) 彷徨(páng) 祈祷(qǐ) 鲜为人知(xiǎn) C: 踌躇(chú) 嫉妒(jí) 哽咽(yè) 回环曲折(qū) D: 重荷(hè) 炽痛(zhì) 哺育(pǔ) 鞠躬尽瘁(cuì) |
4、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亢奋(kàng) 臆测(yì) 恃才放旷(guǎng)B: 阴晦(huǐ) 宽恕(shù) 销声匿迹(nì) C: 犀利(xī) 酝酿(niàng) 黯然失色(àn) D: 对称(chèng) 泯灭(mǐn) 怏怏不乐(yàng) |
5、 | 对下列四个字的字音、笔画、笔顺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字,wù,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 B: “层”字,céng,共七画,第三笔是横。 C: “臣”字,chén,共六画,起笔是横。 D: “鼎”字,dǐng,共十三画,起笔是横。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两本成语词典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各得其所 , 特色都很鲜明。 B: 迎面走过来一个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C: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向对岸驶去? D: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7、 | 选出词语不完全同类的一项( ) A: 掌握 群众 参观 观察 B: 灿烂 碧绿 可爱 贫苦 C: 神色 世界 思想 明天 D: 我们 那边 这些 非常 |
8、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陆游等。 B: “谦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中,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 C: 《故乡》《孔乙己》刻画了闰土和孔乙己四体不勤、麻木潦倒的形象。 D: 《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是丹麦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地支持减排,希望能将灾难的风险降到最低。B: 由于房价持续下跌,昔日叱咤风云的温州炒房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 C: 群众对政府的具体改革设想和改革措施一无所知,当然会受别具匠心者的挑唆。 D: 在今年春季举行的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各房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购房者的关注。 |
10、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把“优越”改为“高超”) B: 我国即将更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删掉“使”) C: 《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历经10余次大规模上百名专家学者的修订,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字典。(把“上百名专家学者”放到“10余次”之前) D: 研究人员认为,估计实现冷冻人体的复活,可能至少要到50年后。(“估计”和“可能”删掉其一)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1 )下列诗与本诗体裁相同并且韵脚最相似的一项是( )A: 《南安军》 B: 《赤壁》 C: 《夜雨寄北》 D: 《野望》 ( 2 )诗的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3 )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
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①不亦说乎 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③人不堪其忧 ________ ④温故而知新 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3 )下列句子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分类正确的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 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 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 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 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 4 )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不少于两点) |
父母的那场“表演”
①那一年,我十六岁,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抉择。
②少年的我,有点儿小聪明,但更多的是叛逆,脑袋里满是兄弟义气,整天戳东捣西,和一帮不学习的小子厮混在一起。自然,初中三年是没有认真读过书的,但凭着那点儿小聪明,成绩在那个乡下中学倒也不是最差的。中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可以上个普通高中,但离重点高中的门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爸妈让我交个底,要么就不上高中了,学个汽车修理啥的也可以混口饭吃;要么就好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上个重点高中,以后考个大学,才能有个好出路。虽然懵懂,但对美好的向往还是让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③第二条路的选定,随之带来的就是择校费的难题,鉴于我当时的成绩,得额外缴纳1200元才能进重点高中,说实话,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这个,父母整天愁眉苦脸,我更是惴惴不安。很快,开学的时间到了,别的学生都已经去报名了,但我却还待在家里,看着父母频繁地出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对过往的悔意不断地在心里萌生发酵膨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第一次对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然而,就在我萌生退意,准备放弃继续上学的念头的那个晚上,父母却跟我说学费终于凑齐了。
④永远忘不了那个场景:在通往学校的乡村公路上,父亲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后座左边挂个木箱,右边挂着半袋大米,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陪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要回去了,在父亲复杂的眼神中,我知道父亲有很多话想说,但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一句“你也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看着渐行渐远的父亲,破旧自行车叮叮当当远去的声响,化作我心中莫名的念想。
⑤坐在陌生的教室里,看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面对全班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二的入学成绩排名,无力、无助、无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除非我拼了,否则我就完了。于是,曾经不爱学习的我启动了朝五晚十二的疯狂模式,底子浅薄的我紧抓着死记硬背的救命稻草,在教室不引人注意的最后一个座位上,像执著于某个禅念的老僧,期望在枯坐中完成自我救赎。天道酬勤终不欺我,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能够挤进班级前二十了,基于我的进步与经济困难的考量,班主任还帮我申请到一份贫困生补助。
⑥从来都没有那么渴望见到父母,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顾不上其他,急不可耐的我立即向父母报告了成绩,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那两张绽满惊喜的脸庞,我迅速被幸福包围,热情更被点燃,赶紧地又将贫困生补助的事情托出,本以为父母会更加开心,却不想父母的惊喜迅速黯淡下去,让我愣在当场。看着我不解的表情,父亲眉头紧皱,道了句:“儿呀,补助只能说明你爸妈没本事呀!”那一刻,我才明白,对施舍的坦然接受,竟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伤害。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原来,真正的立是自立,真正的强是自强,而这一切需要我更加疯狂地去努力。
⑦时间就似以手掬水,再怎么并紧手指也不能阻挡它的流逝,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疯魔般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平时,我在学习中狂执,并且不停地放着我肯定能考上大学的狠话,因为我知道,只有把自己逼入绝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假期,我在工地上拼命,因为6元一天的工资可以解决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不想因为我,让父母更加沉重。伴随着双手逐渐布满茧子、身体变得黝黑健壮,我的学习也是福至心灵,成绩稳步提高,直到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可以深深地舒口气了。
⑧当意料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手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更多的是一种释然,还掺杂着一丝惴惴不安,因为通知书上明确写着每年的学费2400元。看着父母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我真的很开心,但我还是提出明天就去工地打工的计划。父亲看看母亲,再看看我,哈哈笑道:“不去了,这三年可把我憋坏了,儿子,你真以为我和你妈就那么没用,连你的学费都挣不来,以前那样,还不是怕你跟初中一样,整天昏头昏脑不知所为。”一时间,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委屈也好,感动也罢,都随着眼泪肆无忌惮地喷涌而出。“我儿子终于长大了”,父亲搂着我,口中喃喃道。
⑨如今,父亲早已远行,母亲亦银丝满头,每于寂静处想起高中那段生活,心中总是酸酸的,暖暖的。
( 1 )说说文题的妙处。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拓展生命的宽度
①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每个人的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硕大的问号:你将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其生理年龄作为一种生命的长度,以时间为计算单位,这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人的一生,如果与造福社会、施惠他人联系在一起,其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生命的宽度,以贡献为评判标准,却是自己可以拓展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做人,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是值得好好思量的。
②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每个人出生站在这个过程的起点时,不由自主;每个人去世离开这个过程的终点时,也不由自主。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葆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地留在世界上。一个人如果懂得珍惜这个过程,勇于作为,让这个过程有意义、有价值,就能使生命的宽度延伸。世间一切事物中,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的长短看得过于重要,因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是品格与事业,而不是寿数的多少。
③唐代诗人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流传至今的诗文有170多篇,他的《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名句,千古传诵,一直在延长着他的艺术生命。明末的少年英雄夏完淳,5岁读经书,7岁能诗文,9岁写成《代乳集》,12岁“谈论国事,凿凿其中”,可谓少年壮志,英气勃发。夏完淳16岁时因痛心国事,所作的《大哀赋》文采宏逸,辞情感人。17岁被捕时临危不惧:“人生谁无死,贵在死得其所。”(A)并在狱中写下感人肺腑的《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他的生命长度虽然只有短短的17个春秋,但在历史的舞台上,却演出了极其绚烂壮烈的一幕。一个人能有如此的生命宽度,谁能说不是一种幸福人生呢?
④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贤者对于生命,正如同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单单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既不决定于年龄,也不决定于权力,更不决定于金钱,而是决定于自己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只要自己做了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多,做得很好,生命的价值就会更高。一个人只要还活着,他的生命就属于社会,只有不虚度人生,才能真正算作是珍惜生命。因此,我们不应以生命的长度论人生,而应以生命的宽度论人生。
⑤生存是一种简单的生命活动,生活才是一种高质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利用生命的长度有所作为,那么他的生命也就会有新的宽度。波兰音乐家肖邦虽然只活了39岁,但毕生把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中,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弥留之际,他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波兰的地下。”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少年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坚定地表示:“如果为了唤起人民需要我死,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他20岁前就开始了方程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群论”,虽然21岁就离开人世,但他的“群论”却攀登了数学的高峰。
⑥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曾作过许许多多的论述。其中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比喻就很形象:“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如果充实就是长久的。”(B)诚然,岁月可以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他的灵魂刻上一丝痕迹。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积极利用这个有限来充分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就能够在拓展生命的宽度中,彰显人生的意义,创造一个快乐人生,进取人生。
故乡的元宵节,让汪曾祺先生时隔几十年依然记忆犹新。在你的生命旅程里,是否也曾对某一个传统节日念念不忘?请以“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