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阅读语段,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 谁都不会想到,林书豪,这个任何时候都可能被裁掉的队员,竟率领球队在NBA赛场上创造了七连胜的佳绩。同样是替补队员,当别人迷茫、抱怨的时候,林书豪天天都在训练体能,研究比赛。七连胜的奇迹, 。 B: 不是上帝的赏赐,而是日日苦练的必然结果 C: 难道是上帝的赏赐,或是自己日日苦练的必然结果 D: 难道不是上帝的赏赐,是自己日日苦练的必然结果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________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______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________。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 高雅 淡然 平静B: 高贵 淡泊 平静 C: 高贵 淡然 平和 D: 高雅 淡泊 平和 |
3、 |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时候,用“家君”“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 B: 古人的名字里隐藏着很多玄妙的秘密:孔子,字仲尼。根据孔子的字,你可以推测出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 40 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
4、 | 对语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十年春,齐师伐我。意思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 又何间焉?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 C: 何以战?意思是:您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 D: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 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C: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以《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旨的演讲。 D: 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舂(chōng)谷 狗窦(dòu) 松柏(bò) B: 瀚(hàn)海 风掣(chè) 兜鍪(mú) C: 都(dū)护 零丁(dīng) 羌(qiāng)笛 D: 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huáng)恐 |
7、 | 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B: 纳罕——惊奇,诧异。 C: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 瘦骨嶙峋——形容山势险峻,陡峭。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B: 忐忑(tè) 伫立(zhù) 浩瀚(hàn) 禁锢(jìn) C: 颓废(tuí) 弥留(mí) 灵柩(jiù) 襁褓(qiáng) D: 繁衍(yǎn) 强聒(guō) 颤动(chàn) 亵渎(xiè ) |
9、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
10、 | 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时,手下有三百飞天神兵,会用妖法使宋江折兵损将的是( ) A: 高俅 B: 蔡京 C: 高廉 D: 关胜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完成下题。 隆 中 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自董卓已来 ________ 名微而众寡 ________ 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 利尽南海 ________ ( 2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3 )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4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5 )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6 )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________ ②诸戎、夷越: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哦,中学时代
①人近中年,常常ào_______悔青少年时由于贪玩或不明事理,làn________用了许多珍贵的时光。想想我的中学时代,我可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呢!下棋、画画、打球、说相声、钓鱼、掏鸟窝等等,玩的花样可多哩!
②我还喜欢文学。我那时记忆力极好,虽不能“过目成诵”,但一首诗念两遍就能吭吭巴巴背下来。也许如此,就不肯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所记住的诗歌常常不准确。我还写诗,自己插图,这种事有时上课时做。一心不以二用,便听不进老师在讲台上说些什么了。
③我的语文老师姓刘,他的古文底子颇好,要求学生分外严格,而严格的老师往往都是不留情面的。他那双富有捕捉力的目光,能发觉任何一个学生不守纪律的行动。瞧!这一次他发现我了。不等我解释就没收了我的诗集。晚间他把我叫过去,将诗集往桌上一拍,并不指责我上课写诗,而是说:“你自己看看里边有多少错?这都是不该错的地方,上课时我全都讲过了!”他的神色十分严厉,好像很生气。我不敢再说什么,拿了诗集走去。后来,我带着那本诗集,也就是那些对文学浓浓的兴趣和经不住推敲的知识离开学校,走进社会。
④社会给了我更多的知识。但我时时觉得,我离不开,甚至必须经常使用青少年时学到的知识,由此而感到那知识贫薄、残缺、有限。有时,在严厉的编jí_____挑出的许许多多错别字、病句或误用的标点符号时,只好窘笑。一次,我写了篇文章,引了一首古诗,我自以为记性颇好,没有核对原诗,结果收到一封读者客气而又认真的来信,指出错处。我知道,不是自己的记性差了,而是当初记得不认真。这时我就生出一种ào______悔的心情,恨不得重新回到中学时代,回到不留情面的刘老师身边,在那时光充yù_____,头脑敏捷的年岁里,纠正记忆中所有的错误,填满知识的空白处。把那些
由于贪玩而荒废掉的时光,都变成学习和刻苦努力的时光。哦,中学时代,多好的时代!
⑤当然,这是一种梦想。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只有抓住自己的今天,自己的现在,才是最现实的。而且我还深深地认识到,青年时以为自己光阴无限,很少有时间的紧迫感。如果你正当年少,趁着时光正在煌煌而亲热地围绕着你,你就要牢牢抓住它。那么,你就有可能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你如果这样做了,你长大不仅会做出一番成就,而且会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作者:冯骥才)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幢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片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运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不曾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过“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 1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看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