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④ ② ③ ① C: ② ① ④ ③ D: ① ② ③ ④ |
2、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这是条件关系复句。 B: 《艾青诗选》作者蒋正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大堰河这块土地的挚爱和无尽怀念。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夸张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如《蒲柳人家》中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令人印象深刻。 |
3、 | 根据句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处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________。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太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崖。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崩盘?在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泡沫过大、供求关系失衡、住房空置率过高等现象来看,这个市场不可持续。B: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以及“千城一面”,都是“十二五”期间亟待治疗的“城市病”。 C: 杭州必将全力打好大气污染整治、五水共治、交通治堵、垃圾环境防治等攻坚战,以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顺畅的交通、更整洁的环境迎接来客。 D: 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将是浙江体育千载难逢的机遇,“全民健身与亚运同行”不仅将是人人熟知,更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
5、 |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B: 弟弟已超重20斤了,他发誓再也不吃零食,结果不出两天,他就又重蹈覆辙了。 C: 晚上,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 , 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小区彻底改头换面 。如今,小区内游泳池、健身器材、休憩长椅等一应俱全。 |
6、 |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髭(zì) 尴尬(gà) 粗劣(liè) 两颊(jiá) B: 侏儒(zhū) 蒙昧(mèi) 甲胄(wèi) 纠缠(jiū) C: 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 敦实(dūn) 颔首(hàn) 乡绅(shēn) 长髯(rán)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了这句话,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感到心中坦荡如砥。B: 杜磊考前虽然夜以继日地复习,但还是有两门功课挂了红灯,其它科目也差强人意。 C: 机构改革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拍脑门子一哄而上不行,拈轻怕重止步不前也不行。 D: 有人把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作为“书橱”,也有人把他们称作“书迷”、“书呆子”。 |
8、 | 下面语段中,表述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三月的扬州,是旅游的好季节。/(B)游客们纷纷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C)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个个景点风光如画,个个景点游人如织。/(D)逛着扬州小巷,品着扬州美食,看着扬州美景,忍不住让人生出“人生只合扬州居”的感慨。 A: AB: B C: C D: D |
9、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颁发(bān) 轻盈(yín)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ǎng) B: 要塞(sài) 翘首(qiào) 掠过(lǜe) 仲裁(zhòng) C: 挟着(xié) 教诲(huǐ) 诘责(jié) 不辍(zhuì) D: 粗糙(cāo) 胆怯(qiè) 炽热(chì) 骤雨(zhòu) |
10、 |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 ②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 ③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 ⑤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 ⑥我细细端详自己头骨的照片,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 ⑦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 A: ④⑥①②③⑤⑦ B: ⑥③⑦②④⑤① C: ④⑦①②⑤⑥③ D: ⑥①⑦②④⑤③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1 )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趣。( 2 )请任选一个角度(艺术手法、阐释的哲理等),赏析这首诗的五、六两句。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又何间焉________ ③门官歼焉________ ④公伤股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 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 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 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 3 )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在长勺之战中取胜。 C: 【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 【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
(一)《花木兰》海报遭群嘲 中国观众的审美被误读?
《花木兰》发布定档海报之时,观众一边因定档而窃喜,一边都在吐槽:太土了!(见图一)那是《花木兰》的设计有问题吗?当然也不是。我们可以看到《花木兰》的其他海报(见图二),却各有巧思之处。
图一 图二
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海外影视公司对中国观众存有的严重误解。
01被误读的审美
诚然, 有别于那些概念艺术海报,主海报的关键就是要把影片的卖点,简洁明了地告诉砚众——它是什么类型影片、它有什么明星参与。 《花木兰》的海报,观众确实直楼明白这是古装战事题科,它的演员涵盖了国内观众都熟悉的刘亦菲、巩俐……而它为了强调这群大咖反而弱化了影片中戏份较重的演员,这种“为了卖脸”的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花木兰》上,《信制》《星球大战8》同样是想尽办法把各种角色都塞进其中。这种海报有一种生怕漏掉一个角色,票房就盖了几千万的感觉。像上述提及的这些全球发行的大片,片商往往是会为不同海外地区匹配多张不同风格的主海报,来适应当地的市场。但从这些海报的结果来看,或许他们对中国观众的审美有所误读。
02真正的审美
有人开玩笑说,一张好的海报值千万票房。可见,主海报远不止是要完成“码人头”这个任务,同时要展现一个潜在的、且明确的方向感和空间感。册时,它要全方位向市场突出自己的主要定位。比如《流浪地球》,它的主海报同样是把所有人物堆砌上去,但是它从空间布局上做足了工夫,同时,它把影片该有的精致、宏大、人情味都展现出来。这张海报非常直接地给观众一个硬科幻的气质。
03审美的背后
随着中国电影慢慢的崛起,行业越来越重视电影的宣传营销。而电影海报这种能直接被观众记住的图片物料,更是被不断关注。电影海报设计不再只是艺术的一面,同时具备了更深层的价值。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些海外电影的海报,可见,并不是片方没有好看的海报物料,而是选择了不适合的海报作为“特供”。你们是时候该提高审美了,中国观众早已不同往日了。
(二)花木兰评价两极分化:是文化差异、还是外国难讲中国故事?
《花木兰》这部具有满满中国元素的电影,不仅仅在国外电影市场关注度极高,在中国国内更是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但是,随着这部电影在大陆的上映,在中国国内却也出现了不少反对和批评的声音,认为这完全就不是花木兰,这不过就是带着个花木兰的名字而已,故事内核还是西方故事的一部电影而已。
那么,为啥同样一部作品,在国内外会有如此之大的分歧,难道仅仅是因为文化差异吗?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外国人很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内核难以通过西方的表演艺术呈现出来,以至于国内观众看完这些都觉得“没那味”。
原本是“替父从军”的故事,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两个“女巫”的故事,这样的大改变确实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同时,按照《木兰辞》中写的是整场战争结束之后,木兰的女性身份才得以显现。但是,在电影中,木兰“男扮女装”变成了不真实的表现,甚至影响到了木兰武艺的发挥。同时,还为了表现“神秘的东方主义”还虚构出了一种“气”,也就是类似于黑魔法一样,一种神秘的法术。
从这些种种的改编,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设定,让一些不经常看外国那种魔幻作品的人来看,确实难以接受。但是,外国人却对于这种设定习以为常,甚至是中国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这样,这种固化的形象,甚至成为相关设定的“标配”,似乎没有这样的设定反而成为不真实了。
中国文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挖掘其中的内涵,也有不少外国人在努力尝试,这样的尝试肯定是好的,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但是,任何文化的了解是需要以一种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要是从一开始就带着偏见,那么到最后也肯定会得到一个离奇的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拍不出具有中国精神和内核的东西,不仅仅是因为中外文化差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的人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中国的历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反而只是通过所谓的报道和想象来进行加工制作,那么到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肯定是不会有中国人买单的。
( 1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花木兰》海报(图一)被称为“土”原因。奔跑的鱼头豆腐
薛长登
①我骑着电瓶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②“郝大爷在家吗?”我冲屋里喊。
③“门没锁。”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④我推开门,拎着包进了屋。屋里光线昏暗,在靠右墙的旧沙发上窝着一个老人。
⑤“您饿了吧?”我歉意地说,“来时半路上车子轮胎破了。”
⑥“没关系。肉吗?我闻到了,还有什么?”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⑦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打包盒,老人装了一碗米饭,像往常一样念叨起来:“要是有一碗鱼头豆腐就好了。”
⑧我提出一个保温桶,放到他面前,他说:“我没叫这么多菜啊,我每天只要10元的菜啊。”
⑨“这道菜是免费的,店里对老客户的赠送。”我说。
⑩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⑪我转身要走,他示意我坐下。他第一次邀请我坐下。
⑫“多大了?”他喝了一口汤后问。
⑬“17岁。”我说。
⑭“你没上学?”“没。”我局促不安起来。
⑮“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⑯“你瞧,我这屋子要拆迁,几年前都要拆了,我不等那钱用,我有钱。”他岔开话题,“儿子在上海工作,两口子一年七八十万,催促我多回了,我不去,那地方没有我的玩友,还有她,你看,放哪啊?”
⑰他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我最喜欢吃她做的菜,特别是鱼头豆腐。这饭店的鱼头豆腐可以,但没有她做的那味道。”他眯着眼品着汤。“她走后,我就没那口福了,腿脚又不灵便,自己还不会做菜,就这么将就过着。你家里还有谁?”
⑱“我还有……我爸一人。”我嗫嚅着说。我不愿告诉他我是弃婴,被父亲收养,我更不愿告诉他父亲今年66岁,每天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我赶忙起身,说:“我得走了,我还得回店里做杂活。”
⑲以后,每逢节日或月底,我都会带着装着鲜美鱼头豆腐的保温桶,总以店里搞活动为由,带给郝大爷一份惊喜。
⑳这天,看到他低头品味着鱼汤时,那半头白发在我眼前晃,我想起父亲,忍不住对他说:“我能用一下你家的电话吗?”
㉑他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摆在大桌子上的电话机,笑呵呵地说:“怎么不能,你想用随时用。”
㉒我拨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说:“爸,昨天我从邮局给你汇了1200元钱,注意查收。还有你不要太省了,中午也买点肉菜……”我看到时间有近3分钟了,连忙说再见,挂了电话。
㉓“打给你爸的电话?”郝大爷看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点头。
㉔“吃了鱼头豆腐,别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了,下午我得去把头发染黑了,哈哈,再年轻一回。”郝大爷满面红光地说。
㉕看到郝大爷开心的样子,我头脑不断闪现父亲经常只吃着干饭,喝着白开水的情形。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㉖我另外买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鱼头豆腐。我在每个周日送外卖时,顺便送十几份鱼头豆腐出去。扫路工人、大学生、鞋匠、出租车司机和路人,我都给他们提供过热热的鱼头豆腐,当他们疑惑时,我会说:“店里搞爱心活动的。”
㉗这天,我回到店里,店里的老板对我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
㉘“老板,我没做对不起店里的事情,您不能解雇我。”我着急地说。
㉙“这不是你的工资,郝大爷来过了,你这孩子,工资不高,做了好事,还不让后厨师傅说。这钱奖给你的,你为店里带来了生意,郝大爷为咱店介绍了不少客户,许多人家中午不做菜,就订我店里的菜。从今天开始,咱们店每个周日免费提供鱼头豆腐50份,打包盒没法用,就用定制的保温桶,这50份鱼头豆腐就由你送出去。”
㉚我鼻子一酸没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说“谢谢”。
㉛老板递给我一个手机,说:“这是郝大爷送你的,他说让你多给家里打电话。”
㉜九月份第一天,我要离开饭店,到饭店几里外的一个技校念书。郝大爷为我找的学校。我的吃住费用都由郝大爷承担。他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周末带一份鱼头豆腐给他。
㉝“你周日还得来啊,50份鱼头豆腐还得由你送。”临别时,老板叮嘱我。
㉞我对老板深深鞠了一躬。
㉟“这孩子挺懂事的。”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得感谢你啊,你为我店带来了好运。”
㊱“是您做了善事。昨天我爸来电话了,说每周村里老人都能吃到一份肉菜,有鱼头豆腐或鱼香肉丝,每周都换花样,别人送的。他们几个老人聚到一起,商讨这个星期日送点什么出去。”
㊲“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板感叹道。
(选自第2018年第7期《小小说月刊》)
( 1 )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反映的人物心理。①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②“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 2 )文章结尾老板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是什么让他觉得“了不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50字,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得抄袭。
(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管是生活中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
请以“听,多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二)请以“改变”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