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怀集县爱莲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肿胀 斑澜 当知无愧 人声鼎沸
B: 屏嶂 踌躇 义愤填膺 妇儒皆知
C: 轻捷 喧闹 锋芒毕露 迥乎不同
D: 骊歌 污秽 一反即往 荒草凄凄
2、依次填入句中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________在我们身上。

②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________在我的眼前;每当我________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A: 飘落 浮现 捧起
B: 吹落 闪现 捧起
C: 散落 展现 拿起
D: 飘落 呈现 拿起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②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③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④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勾住它的空皮。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①②
4、下列选项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入门不(照顾) 野有麦场(看)
B: 信:交而不乎(诚信)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件)
C: 若:未柳絮因风起(如,及) 屈伸呼吸(好像)
D: 因:风起(趁、乘) 往晓之(于是)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①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 ②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③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④子弹没有打中目标。

A: ③①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④②③①
D: ③④①②
6、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师表》——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
B: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C: 《空城计》——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D: 《采薇》——《乐府诗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7、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出使,一个“单”字,写出了诗人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 颔联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飘零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尾联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情绪很是低落,为没能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而感到遗憾。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D: “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B: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D: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当街的柜台旁,把炎凉世态投影在孔乙己身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 变得漂亮 拮据的生活 行为不正 张开两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 2 )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本《陋室铭》细读探究园。

( 1 )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 2 )本文对陋室从那几个方面惊醒描写的,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 “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 4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 5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 6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 7 )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 8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 9 )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 10 )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 11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 12 )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3D打印房屋全球开花

①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如今,3D打印房屋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早在2013年2月,英国伦敦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就首次提出了3D打印房屋概念。如今,在俄罗斯、美国、法国、荷兰等地,3D打印房屋获得了快速发展:俄罗斯一家公司去年仅用24小时就打印好一间小房子;法国一户家庭今年7月住进了一幢试验性的3D打印房屋;荷兰计划明年竣工可供出租的3D打印房屋,并将建成小型3D打印居住社区。在人们或惊叹或怀疑的目光中,3D打印房屋已经向现实走来。

②上月,法国南特市的诺丁先生携妻子和3名孩子乔迁新居。他们的新家很特别,是一幢长弧形、面积95平方米的四居室单层建筑,配上雪白的墙,艺术范十足。但这还不是最特别的,最特别的是,这幢房子是3D打印出来的,诺丁先生一家由此成为世界上首户入住3D打印房屋的家庭。

③据报道,南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个带有4米长的机械臂的大型3D打印机,打印机用混凝土材料打印出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打印过程大约持续54小时,之后,建筑公司又用了4个月的时间对房屋内部进行装修,安装包括门窗、屋顶、水电等基础设施。整幢房屋的成本为176000英镑(约154万元人民币),比传统建造方式节约20%的成本。

④其实,3D打印与普通打印的原理相同,普通打印只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打印,而3D打印则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打印,通过材料的层层叠加,最终使物体成型。

⑤去年3月,俄罗斯开发商在莫斯科附近用3D打印机直接打印建造了一所面积约38平方米的圆形小房子,其内部隔间包括客厅、卧室和厨房,建筑过程只花了24小时,造价为1万美元。

⑥今年6月,荷兰埃因霍温市启动“里程碑项目”,宣布将建造一个由5幢3D打印房屋组成的小型居住社区以供出租,首幢两居室单层房屋预计于明年年中建成。房屋设计图公布不到一周,已吸引20多个家庭报名申请租住。

⑦不难看出,目前3D建筑打印机只能现场整体打印结构简单、体量较小的建筑,基本上只能完成房屋的主体部分,屋顶、门窗等部分需要另外建造。因此,全球多数3D整体打印房屋项目用于展示功能的居多,真正具备居住性能的很少。此外,高层建筑也是现阶段3D打印建筑技术的瓶颈,3D建筑打印机甚至不能打印出楼层间隔地板。

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研发3D整体打印建筑技术,这个局限也开始被打破。俄罗斯AMT-SPETSAVIA集团日前宣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3D建筑打印机。这部打印机名为S-500,建筑的长宽高分别为11.5米、11米、15米,能够打印六层高的建筑。此外,S-500的打印高度可扩展到80米,若研发成功,便可打印出一幢26层高的建筑。

⑨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上有12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于是,3D打印房屋也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便捷、廉价的住所。

(选自《广州日报》)

( 1 )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2 )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3D打印?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介绍3D打印机的发展与改进,以及它应用于居民生活的多个层面。
B: 第⑧段中“这个局限”,是指全球多数3D打印房屋项目用于展示功能的居多,真正具备居住性能的很少。
C: 其实,3D打印不仅可以打印出房子、生活物件,还可以用在医疗领域,打印出医用的人体器官等。
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D打印房屋“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便捷、廉价的住所”这个愿景一定会实现。
( 4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爱与孤独
①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爱的心灵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
②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③交往为人性所必需,人生之常态,而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 1 )本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内容?

(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年轻的心灵始终充满了对外界无限的好奇,每天我们都用自己那敏锐的触觉与生活“伴读”,我们读家园,读父母,读老师的眼神;也读幽兰,读沧海,读夜空流星;更读丹心,读正气,读人生道义……
请以“我喜欢读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题目横线上填入一个短语,让题目完整通顺(如星星、天空、爷爷的脸、妈妈的眼神……),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二: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海便“沉醉不知归路”?
请以“我最好的朋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つ留指甲的小男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