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中的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蜜蜂因为惦念着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可以凭借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飞回巢中,而这种本能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B: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因丧父而寄居到外祖父家,过着悲凉凄苦的生活.每次阿廖沙挨打时,小伙子茨冈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阿廖沙非常爱他,但遗憾的是,茨冈不幸被十字架压死了。 C: 《家》中的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为尽长房长孙的责任,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觉慧是高家年青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D: 《鲁滨孙漂流记》记叙了鲁滨孙为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出海航行,历尽艰险的故事。他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流落荒岛”后自己“制造粮食和面粉”,是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的航海家。 |
2、 | 下列句子标点符合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B: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C: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 到底同意还是不同意?小王。 |
3、 |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语句,最恰当的是( ) B: ①小院被点缀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②甜瓤赛蜜 C: ①把小院衬托得冷冷清清、十分寂静②瓤甜如蜜 D: ①把小院点缀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②瓤甜如蜜 |
4、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B: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C: 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 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家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谁也不会袖手旁观。B: 经过不断试验,反复推敲,关键难题一旦攻克,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C: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郁积在心中的“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D: 班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德高望重的小华担任班长。 |
6、 |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夏明考上理想的高中后对一直非常关心他的老师说:“感谢尊师多年的栽培,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B: 舅舅的理发店开业,外公赠对联一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C: 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您的杯子打碎了。”她笑道:“没事儿,‘碎碎平安’嘛!” D: 小芳在街上遇到多年不见的同学,说:“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
7、 |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责 jié 咫尺 zhí 宽恕shù 正襟危坐 jīB: 譬喻 pì 脂粉 zhī 酬和 hè 即物起兴xīng C: 愚钝 yú 黝黑 yǒu 胆怯 què 随机应变 yìng D: 禁锢 jìn 熹微 xī 滞留 zhì 颔首低眉 hà |
8、 | 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这句话中,“揪住”是谓语。B: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这句话的主干是“沙地刺痛我们”。 C: 说明文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篇文章中可以使用多种顺序。 D: “我母亲的气量大”是名词谓语句。 |
9、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本来老人家那天还谈了很多往事,可惜的是,我对苏州话还是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深觉遗憾。 B: 对于饮食,当今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快餐,但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了多种疾病和严重发胖。 C: 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D: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能否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与能否制定正确的对美战略息息相关。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分歧(qí) 一霎时(chà) 瘫痪(tān) 絮絮叨叨(xù) B: 憔悴(suì) 和蔼(ǎi) 确凿(záo) 人迹罕至(hǎn) C: 徘徊(pái) 停滞(zhì) 绽开(zhàn) 花团锦簇(cù) D: 睫毛(jié) 酝酿(niàng) 祷告(dǎo) 咄咄逼人(chuò) |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别薛华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抛开了伤感的情绪,唱出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B: 《重别薛华》写于诗人落魄之际,面对挚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凄苦倾泻无余。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是朋友对诗人的安慰,《重别薛华》颈联从空间角度感慨别离。 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开朗豁达;《重别薛华》写景浩荡开阔,借景传情。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东坡画扇(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 1 )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 非故负之也(故意) C: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付之曰(把) ( 2 )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的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要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兰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件小事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⑪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⑫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⑬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⑭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⑮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⑯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
(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 1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 2 )文章描写了________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 3 )“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A: 完全没有听到我手写我心是件快乐的事。请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题目:有这样一种
(二)温暖是掌心里的一缕阳光。温暖是寂寞时的一句问候,是无助时的一个拥抱,是沮丧时的一声鼓励,是困难时的一次援助……有温暖,生命就有希望;有温暖,一路才有快乐相随。
请以“温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横线上可填“声音”“鼓励”“信念”“感动”“关爱”等等,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