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划线词属于方位名词) C: “家父”、“家慈”是敬辞,“高龄”、“赐教”是谦辞。 D: 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在差异,如“父亲”和“爸爸”,前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
2、 | 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 ) A: “我喜欢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C: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D: “老年人尚且坚持锻炼,何况我们年轻人。”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复句。 |
3、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B: 只要人人都能时时处处传递“正能量”,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C: 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 小明同学到现在还没来参加比赛,带队老师断定他大概放弃了。 |
4、 | 下面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C: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D: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
5、 |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就属于新闻特写。 B: 《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C: 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李鸣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D: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6、 |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为协调和推进各项国际议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修改:将“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书”改为“首倡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B: 虽然不具备艺术天赋,但是在整个童年时代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坚持练习钢琴。 修改:去掉“断断续续”。 C: 检验“港版国安法”的合理性,关键是看它能否维护香港的和平与稳定,促进香港的繁荣与发展。 修改:在“促进”之前加上“能否”二字。 D: 依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使汪凌云被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修改:去掉“使”。 |
7、 |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B: ①③②④ C: ④②①③ D: ①③④②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废虚 惊讶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B: 殉职 纯粹 精益求精 沉默寡言 C: 帐蓬 琢磨 麻木不仁 浑为一谈 D: 突兀 恍惚 油然而生 美不圣收 |
9、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匀称/称呼 辍笔/点缀 沦落/巧妙绝伦 参天/参差不齐 B: 修葺/编辑 遒劲/脖颈 肥胖/心宽体胖 差使/鬼使神差 C: 秀颀/欣然 要塞/边塞 湍急/气喘吁吁 叱咤/惊诧不已 D: 簌簌/天籁 妥帖/字帖 外壳/金蝉脱壳 栅栏/姗姗来迟 |
10、 |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的《背影》《老王》都是他的作品。B: 鲁迅的散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情趣。 C: 《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D: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1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 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2 )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日:“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日:“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日:“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日:“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当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 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 王且何利 利:好处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盂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着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吗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1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第⑤段描写了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3 )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 )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这时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⑨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⑩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⑪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⑫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⑬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⑭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
⑮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⑯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⑰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⑱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⑲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⑳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㉑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㉒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㉓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㉔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㉕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㉖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 1 )小说围绕“风筝”写了哪三件事?在鹞爷眼里,“飞走的风筝”象征着什么?①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从加点字的角度)
②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 3 )文中⑩—⑫段与主体内容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除?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一)请以“错过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横线上填写具体的人、事、物、景等等)。
(二)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有些话语让我们感动,有些话语给我们启迪,有些话语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引。这些话使我们铭记,令我们受益终生。
请以“一句话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行文中如出现城区(县)名请用“新城区(县)”,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