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级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C: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于这本散文集。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05-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勋(xūn) 署名(zhù) 鞠躬尽瘁(cuì) B: 独裁(cái)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òu) C: 洗澡(zǎo) 气魄(pò) 深恶痛绝(wù) D: 污秽(suì) 塌败(tā) 沥尽心血(lì) |
3、 | 下列句子,能写出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A: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C: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D: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4、 | 下面对古诗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赋。 B: “风烟望五津”中一个“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C: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D: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墊。 |
5、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B: 妾妇之道(qiè) 畎亩(quǎn) C: 傅说(yuè) 法家拂士(fú) D: 曾益(céng) 忧患(huàn) |
6、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恐吓(hè) 狡黠(xiá) 徘徊(huí) 参差不齐(cī) B: 踌躇(zhù) 迸溅(bèng) 干涸(hé) 拈轻怕重(niān) C: 积攒(zǎn) 贮蓄(zhù) 粗犷(kuàng) 自惭形秽(huì) D: 钦佩(qīn) 炽热(chì ) 哺育(bǔ) 鞠躬尽瘁(cuì) |
7、 | 将下列句子整理连贯,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皮鞋,显得很寒酸。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窘迫,几乎无地自容。 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了。 ⑤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A: ③⑤①②④B: ①②⑤④③ C: ⑤②①④③ D: ①⑤③②④ |
8、 | 下列四个成语中与项羽有关的( ) A: 隔岸观火 B: 暗渡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釜沉舟 |
9、 | 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节日”和“厚重”依次是名词、形容词。B: “周末到孔子学堂听讲座已逐渐成为贵阳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选择。”句中“听讲座”和“新选择”都是动宾短语。 C: “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句中“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和“活动”依次是状语、宾语。 D: “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
10、 | 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孙悟空——大闹五庄观 (《西游记》) C: 武松——倒拔垂杨柳 (《水浒传》) D: 鲁滨逊——烧制陶器 (《鲁滨逊漂流记》)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 2 )这首诗的颔联有什么表达效果?( 3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该诗的一大特色。请你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奇丽壮阔的边塞景象。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便要还家 ________ ②杂然相许 ________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B: 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 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 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5 )内容理解。①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②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
永不录用
①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着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②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③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④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⑤“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⑥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⑦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⑧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⑨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他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⑩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⑪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⑫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⑬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⑭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⑮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选自《辽宁青年》,有改动)
( 1 )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沉迷网游,遣返回家→________→________→考上大学,知道真相→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荸荠:上有水草,下有“马蹄”
①说到吃荸荠,也许有些人会心中一愣。吃什么?吃鼻涕?
②特别是身在北方或者内陆,荸荠也许算不上常见。市场上卖的荸荠是一枚枚扁圆形的小球,外皮紫褐色,硬邦邦,削去外皮,里面是白色的“肉”,清脆爽口,味道微甜。“这说的不是马蹄吗?”没错呀!荸荠在南方,也常常被称为马蹄。
③无论是叫荸荠,还是叫马蹄,名字都是由“我们吃的那个东西”而来的。荸荠的食用部位是它的块茎,古人觉得它长得像肚脐,称之为“脖脐”(古汉语指肚脐),后来才写作荸荠。也有种文雅些的说法是,雁鸭等水鸟叫做“凫”,水草叫做“茨”,水鸟吃的水草是“凫茨”,后来渐渐读作荸荠。广东把荸荠叫做马蹄,因其形状与马蹄略似。总而言之,人们关注的,都是荸荠的可食块茎。
④荸荠怎么“结果子”的呢?是地上长草,地下结果。作为正儿八经的水生植物,荸荠的根茎生于水下淤泥中,植株先钻出烂泥,再挺立出水。就算你吃过许多荸荠,也可能没见过“荸荠草”吧……荸荠的植株,是许多丛生的圆柱状细秆,并没有叶子,就只有细秆插在水里。粗壮的荸荠,秆能长到一米多高。开花时,也是在细秆的顶端,生出一些褐色的小穗。
⑤一株荸荠,在地下会生出许多匍匐的根状茎,夏天时,这些根状茎蔓延出去的顶端,会生出新的荸荠植株,就这样一丛一丛繁衍开来。到了秋天,根状茎顶端不再长出新的茎杆,而慢慢膨大结球,变成扁圆形的块茎,也就是人们食用的荸荠了。
⑥荸荠有很多让人羡慕的功效。荸荠中含磷是根茎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资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很适宜于儿童食用。英国在对荸荠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这种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降血压也有一定功效。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可谓好处多多。
⑦这些都被人们所看重。不得不说,人类在荸荠的问题上暴露了吃货本性。它早已成为人们的美食,食用方式方法很有讲究。
⑧全球共有一百多种野生的荸荠,但除了食用的这一种以外,只有少数其他种类,根状茎的顶端会膨大成球。人类就偏偏把结球的荸荠找了出来,摆上了餐桌。荸荠清脆且微甘甜,颜色洁白,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只不过,首先得削掉外面褐色的硬皮,还要煮熟了吃。荸荠的脆,都来自它里面的多糖类物质,这其中淀粉的作用最大。植物的脆性大.都.来自细胞壁。有些富含淀粉的植物,加热后是面乎乎的,比如马铃薯,这是由于细胞壁受热被破坏,里面的淀粉接触到水分,开始吸水膨胀并发生糊化,脆性也消失了。荸荠则恰好含有一种叫“阿魏酸”的物质,能促使淀粉受热时发生粘连,即便失去细胞壁保护,淀粉也不吸水,反而还会失水,于是淀粉借此更新了“脆性”。所以,熟荸荠依然保持了生脆口感。
⑨不过,荸荠削皮后要赶紧泡到水里。因为暴露在空气里,它比削了皮的苹果还容易变色——白皙的“果肉”上会形成块块金黄色的斑。如果要避免氧化形成的斑,除了泡水,也可以用保鲜膜裹起来。
⑩用荸荠直接煮糖水的话,糖水的品相可能就会稍微差一点。因为荸荠肉里含有果胶,用水煮会让汤汁变得浑浊。比如饮品“竹蔗马蹄水”,虽然味道不错,但看起来不太澄清。如果你想让加了荸荠的甜汤饮有个好品相,那不妨试试用酒酿来煮它。酒酿本身就略有些浑浊,不在乎被“污染”。淡淡的酒香还更能衬托出荸荠的清甜,若怕不够甜,再淋一勺桂花酱,香、甜、脆就全占齐了。
⑪鲁迅先生曾称赞过桂林荸荠:“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可见荸荠食用历史之久,饮誉之大。
( 1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说明思路。文章先介绍了荸荠的名称;依次又介绍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最后重点说明的是④________。
( 2 )阅读第⑧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植物的脆性大都来自细胞壁。
( 3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有些富含淀粉的植物,加热后是面乎乎的,比如马铃薯,这是由于细胞壁受热被破坏,里面的淀粉接触到水分,开始吸水膨胀并发生糊化,脆性也消失了。荸荠则恰好含有一种叫“阿魏酸”的物质,能促使淀粉受热时发生粘连,即便失去细胞壁保护,淀粉也不吸水,反而还会失水,于是淀粉借此更新了“脆性”。
快乐作文。
小草破土而出,掉进墙角砖缝里的香瓜子茁壮成长,从垃圾堆里拾出来的仙人球绽放花蕾,被踩入沙土折翅后的蜜蜂又挣扎重飞……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不可战胜的。
请选出你生活中观察到的感人的生命活动故事来作文,表现生命的顽强与不可战胜,字数在600字左右。
要求:以“我因 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